假日最后一日,从孩子爷爷家返回。一大早伴着晨曦出发,到了夜暮时分才回到西安。
后背箱里满满的都是家人给装的土特产。孩子爷爷给装了两袋大米,两桶自己压榨的菜籽油,还装了一袋子自己种的紫薯,和当地盛产的竹笋。临时前一夜,又杀了家里的一只大公鸡给我们带上。孩子大姑给了一袋田小歪喜欢吃的地瓜和糯米糍粑。孩子爷爷总希望能多给我们带些,看车里还有空间,又塞进去一个大冬瓜,连缝隙里都填满了。
起初并不想带太多,怕回去吃不完,会坏掉。推辞间,孩子爷爷不高兴了。转身跟田小歪说,“这些东西都带上,要不爷爷会难过。”
每次回去,后备箱里满满的都是我们给老人亲戚带的礼物、用品。待返回时,又是满满一后备箱爷爷为我们准备的食疏。孩子的爷爷每次都说山里头,没什么好给的,这些食材都是新鲜,环保的,你们在城里吃不到。
我们依照老人的意思,将所有东西都带上,开车离开。后视镜里的老人身影一点点变小。
老公说;“你看,爸爸眼睛里满是不舍。”
假期再长,对于家人的团聚来说,都是短暂的。几日相聚,之后又是别离。
2号晚上,我下课后简单吃了点东西,一家人就直接出发。老公思乡心切,等不到第二日早上出发,想趁着晚上车少,高速路上畅通,早点回去。
我和老公两个人轮着开车,在服务区稍作休息吃了点夜宵。凌晨三点终于赶到孩子爷爷家。
车刚停下,我还没把熟睡的孩子抱出车外,孩子的爷爷就拿着手电筒从家里出来为我们照亮。怕是一直未熟睡,听到车声,就起身披衣出来迎接我们。随即,前两日先赶回来的孩子的二姑,小姑都从房门里走出来帮我们拿行李。时间仓促,她们穿得单薄。十月份山里的夜,已是寒凉。走出车外就觉得凉风飕飕,这几日又连续阴雨,更添了一层阴冷。
进到屋里,大嫂已准备了热水,问还要不要吃点东西。半夜三点,扰醒一大家子人,还让一家人为我们忙碌,实是不好意思。“一家人,哪里要客气。”她们依然忙碌,招呼我们赶快洗漱,去休息。
床已经铺好,换了厚厚的棉被。到了家,终于安心了。
在老家的那几日,一直秋雨连绵。每日都是吃饭,聊天,串亲戚。家里没有wi-fi,很少看手机,就带着孩子在细雨中看稻田里嬉水的鸭子,院子里散步的母鸡。房子旁有几百年的银杏树,后面就是百里竹海,夜里能听到雨点打在竹叶上的声音。日子一下子慢了下来。
因我们的回来,老人的日子倒是忙碌起来。田里的紫薯是上次来西安,看小歪喜欢吃,就回去买了紫薯种试着种,今年还是第一次丰收。孩子们喜欢的,老人都尽量满足。我们一回去,孩子的大姑就杀了家里的一只老鸭子,为我们炖鸭汤。
打糯米糍粑是个费力气的活,因孩子们喜欢吃。他大姑父每次都会打多一些,让我们走时可带上。中秋节那日,你们在吃月饼的时候,我们正按重庆风俗吃糯米糍粑和鸭子。
中秋节那夜,因下雨看不到月亮。赏不了月,总是有些遗憾的。今年家里外出求学打工的孩子们,也都没回来,少了往日的热闹。
他们这个年纪,正是想走的更远,飞得更高的年纪,好不容易离开家门,总想去更多的地方。曾几何时,我们也曾这样,节假日更愿意旅行,想用脚步丈量更多的地方。心里装得下世界那么大,家只是版图上的一个小点。
这些年,我的父亲离去,他的母亲离去,我们才懂得世界再大,跟我们都没多大关系,家再小,却是我们与故乡的联系纽带。父母在,尚有来处。那里有我们最美的记忆,最深的情感,最强的牵挂。
今年中秋,没能陪在母亲身边,也是很遗憾的。因我们离母亲近些,平日都是小假回我家,长假去他家。两边的老人,都是牵挂。
年纪越长,越是想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家,成了内心最暖的地方。
2017年最后一个假期已经结束,我们带着父母的期盼与寄托重新回到工作的城市,再相见,就是2018年。时光荏苒,父母已老,而我们能做得就是多一点时间回家,多打几次电话。世界很大,可是父母的眼里只有你。
作者简介:悠然 曾经的媒体人,现全职陪伴两个孩子成长,正面管教实践者。在纷杂的生活间隙,依然有仰望蓝天的憧憬,文字或许是最好的方式。
欢迎关注悠然不知岁同名公号,成长路上有你相伴
---------转发是对我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