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几个写作营的小伙伴进行暑期线上交流活动,大家畅谈了日更挑战带来的收获与改变。原来,日更的原因可以多种多样,但不更的理由也许只有一个——人之惰性。回想自己日更的日子,究竟得到了什么收获与改变呢?
日更很好地改善了关系。
曾经缺少安全感的童年经历,让成年后的我也是配得感极低,沟通不畅曾造就了家庭关系的一度紧张。2020年,因疫情居家工作期间,我开始进行日更写作,只为枯燥的生活寻找一份自在的乐趣,以平复病毒突袭人间带来的那份恐惧。殊不知,在坚持一段时间后,因内存不足(个人知识匮乏,阅读量不足),竟然感到无从下笔,就有小伙伴提出以家庭成员为素材进行写文。
时值疫情期间,老公作为基层工作者,一直工作于疫情第一线,特别是在他负责的区域内出现了一例高度疑似后,他更是拒绝回家坚守工作岗位,并发微信“疫情面前,不能儿戏,我必须考虑家人的安全”给我,让我照顾好家人,令人瞬间泪目。我突然发现文字原来可以如此深刻地表达情感,它远远超越了口头表达所能带来的力量!于是我写下了《我眼中的他》一文,温暖回忆了他在家庭中曾经的倾心付出,真实记录了他在工作中那份的责任与担当。
当我将这篇文章轻轻推送给他,获得是他泪流满面的表情与他朋友圈转发后的点赞无数,为此我还获得了他们单位人尽皆知的“才女”称号。更意想不到的是,他也被推荐为了2020年县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他的事迹得到了更多人的熟知与赞扬。
尝到文字带来的甜头,《有一种幸福,叫做我有一个好婆婆》便带着暖暖的感恩倾情出炉,将婆婆对家庭曾经的点滴付出一一呈现。我悄无声息地发到朋友圈,姨们、姑们、舅们、老表们呀,刷刷地点赞,老公也是不露声色的发到家族成员群里,那更是鲜花四溢、掌声四起了.......婆婆看了,虽然没有过多的言语,但眼神里有看得出的欣喜不已。第二天,去学校值班回来,我那一床的单子、被罩、枕头皮儿,洗得干干净净晾晒在楼上,换来的是满床的焕然一新。原来,关系的改善还藏在了默默无声的行为里。
日更让向上生长找到了着力点。
日更我曾经只坚持了200多天,便开始了断更的日子。断更的日子依然匆忙但不留痕迹,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2021年7月,上海的火柴公益学习,让我找到了重新出发的动力源。45个学员,居然有11位马云乡村教师获得者,他们常年生活工作在乡村教育的第一线,看到了他们不甘现状、奋力生长、热情向上的真实姿态。五天的活动中,大家争先恐后参于体验,竞相表达自己的看法思考,让人既心生敬佩,又被深深感染。平凡相同的教师职业,但却大相径庭的人生现状,我在深深思考我会留下些什么呢?
有人说:阅读和写作是教师成长的双翼,实践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助推器。回想自己也曾经用文字记录了那段难忘的支教日子,抒发了一节古诗教学给自己的感慨,写下了同课异构下自己的思考建议,讲述了《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带来的美丽心情......这些文字,不仅记录了过往曾经的美好,也让自己在教学之余有了更加深入地思考。
日更实现了自我的疗愈。
日更的日子是安静的、平和的,因为没有心平气和的心态,绝不会有饱含温度与情感的文字,这对于性格急躁的我,是一种实实在在性格上的疗愈。有了日更,仿佛多了一个无话不谈的陪伴者,让你迷茫时可倾吐,痛苦时可诉说,成功时可分享......即使没有感觉写文的日子里,哪怕是读书的笔记、网上学习的记录,也都能平和心态,冷静思考,变得不再焦虑。
面对生活、工作的压力,我们都需要寻找到一种更好的方式去修炼疗愈自我,学会疗愈,不仅是对自己更好,也是对家人、同事的一种爱和责任!
让我们都坚持日更吧,在日更中不断聆听内心的声音,在日更中重做真实的自已,在日更中不断追求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