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小弟:“老妈,你那本山和鸟我看完了!”
我:“什么,那么厚一本书,蹲几个大厕就看完了?”
高小弟:“是啊,整本都看完了,你不信?”
我:“那你告诉我这本书讲了什么?”
高小弟:“讲主人公兄弟姐妹好几个,然后她的爸爸很奇怪,不相信政府,不给汽车买保险,不让家人上医院,还不让孩子上学校读书。结果他的孩子三个还没高中毕业,三个却成了博士。”
我:“哇塞、精辟纳,把最核心的都讲出来了,好厉害好厉害的样!”
沾沾自喜了两天,我突然想起:这些话不都是我之前刚读完这本书时无比感叹的在孩子面前说的吗?
臭小子,照搬我的话啊,这“厕所文学”倒不知道能读进几个字没?
2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本书是一本自传小说,作者力求把发生在她和家人间的事件还原得具体逼真。
它越是真实的,带给我的震动就越大。
作者的原生家庭里,有着这样的父亲:信仰摩门教,一种有着严苛且保守教条的宗教;患有偏执症,长期陷于自我幻想制造出来的恐慌焦虑中;极度不信任政府,竭力不与政府打交道,包括全家住在封闭的大山上,汽车不上保险,生病、受伤不上医院,孩子不上户口、不到学校上学等等。
略大的孩子还有几年学校教育经历,小的几个都只是在家接受过母亲散漫有限的一点家庭教育。
孩子们大多数时间在父亲的废品处理场帮忙,那里混乱危险,孩子们不断的出事受伤,靠母亲的草药和精油进行医治。
老二肖恩对手下的弟妹长期精神控制并家暴,父母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就在这样的一个家庭中,有三个孩子爱上了读书,克服重重阻力,自学考上了大学,还取得了博士学位。
父亲在后来曾“骄傲”的说:“至少证明我们的家庭教育是成功的”。他给孩子们的“教育”就是不断施压,让他们相信山外的时世界是危险的,并威胁一旦离开大山就断绝关系。
他的“教育”在三个孩子身上成功了,他们讨好他,唯唯诺诺的在他的羽翼下讨生活。另外三个痛苦彷徨后依然离开,一个比一个飞得更远。
(详见下面链接)
https://www.jianshu.com/p/777dfac61b4b
3
本书的英文名是《教育》,作者认为成就她的是教育。但是她接受了什么教育?优秀的基因,良好的胎教?家庭氛围,言传身教?通通没有。有的只是
偏执、狂躁、反复无常,偶尔的温情被大片冷漠、对峙淹没。
若谈到言传身教、家庭氛围,倒不如说孩子们是受到了来自外祖父母的影响,在他们的家里,一切精心打理,奶白色的地毯和柔软的花瓣墙纸,外祖父母相互说话的方式,平静、有条理、温柔。
这种生活方式深深的吸引了孩子们,让他们知道原来生活是可以这样的。
当年母亲厌倦了父母的这个家庭,厌倦城里生活,那住在镇中心的体面房子,城里人的聒噪。正是父亲身上的山里气息吸引了她,山上生活带给她遗世独立、甚至统治之感。她毫不犹豫的撇开父母兄弟姐妹,选择了山里生活。
同一种气息,让母亲厌恶,却让她的孩子向往。
4
所以再问一下,教育是什么?它重要吗?教育要达到什么目的?
孟母千辛万苦三迁住处,终于修得孩子成才。可现实当中,也有的父母痴傻疯癫,自身都无法照顾,其子女也能自立自强的。也有父母高知高干,殚精竭虑培养给呵护孩子,孩子却资质平平,甚至有取得恶果的。
或者什么样的父母和什么样的孩子相遇,靠的是缘分,是随机的排列组合?
譬如一个人的成长,就如一场农事。假如有幸,一位务农好手,开垦好一畦良田沃土,又得到了优良的种子,老农辛勤劳作,准确把握好种子的各个成长期,施肥催药、松土灌溉,概不懈怠,那真是一场花田喜事,老农有幸,种子也有幸。
也有好农手遇到普通种子甚至劣质种子,农手或更加勤勉耕耘或半途而废的情况;也有好种子碰到懒蠢农手,种子随即濒死或奋力破土,自己吮吸阳光雨露茁壮成长的。
所以这世间千千万万个家庭,是千万场农事,是父母与子女,各种搭档方式,各种不同的碰撞。
植物的成长既需要土地,还受气候、日照等条件影响。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人的成长也受多方面影响,年幼时更多的受到父母家庭的影响,慢慢长大,来自学校、社会的影响开始增大。
人如同植物,都是有韧性的。我们用韧性适应所处的环境,开疆破土,或者离开故土,另觅良处。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的作者塔拉,她在父母那里没有接收到多少正面的教育,但是她在废料场的劳作中学会了坚韧,也就是反弹的能力,这个能力一步步让她走出大山,飞往心中向往的另一片山。
5
一个人的成长,家庭的作用不容置疑,但也绝不是唯一。教育的目的也不是非要让孩子成才成“家”。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辨别是非的能力,做自己的自信,才是教育要达到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