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爱吃红薯粉条,大概是自幼就吃老家红薯粉条之缘故吧。但近些年觉得红薯粉条也少了童年的味道。自从到了西吉参与农村工作后,吃到了西吉农村小作坊生产的土豆手工粉条,对粉条的好感又重新把我拉回到了童年。这一吃不要紧,竟然悄悄的喜欢上了土豆粉条,还上了瘾,越吃越爱吃,越吃做想吃。无论做面、炖肉、包包子,还是酸菜炒粉条,怎么吃我都觉得土豆粉条要比超市里卖的红薯粉条好吃很多。
一次偶然的机会参观了王河村村里的农民粉条厂加工制作粉条的过程,让我了解了关于粉条的生产全过程。大致流程是这样的,首先要把收集来的当地的土豆清洗、粉碎研磨过滤后,生产出来一种白色粘稠状液体,如果再沉淀烘干就成了市面上常见的成品的马铃薯淀粉。不做烘干工序,直接进入制作土豆粉条的第二步,把这粘稠状的液体通过管子流入到一口烧开水的大锅上面吊着一个不锈钢的,里面有很多眼孔的漏斗里,有一个工人用手不停的前后左右摇动漏斗,连绵不断的粉条就透过这些孔洞流入到了开水锅里,开水锅里一煮,粉条就定型了,然后再捞到旁边的冷水池里,冷水池边也有工人根据粉条长短进行截断,然后运出到冷库冷冻,冷冻以后的粉条还要再要拉到厂外晾晒场进行晾晒。晾干了以后,再根据需要进行短截短包装,粉条整个生产过程就结束了。
小小的粉条,它的制作流程也是蛮复杂的,哪个环节都不能出纰漏,每一个环节都有技术人员把关。西吉的土豆粉条之所以好吃,是因为西吉县这个地域干旱少雨,旱地土豆淀粉含量较高,用西吉土豆制出来的淀粉质量也比较高,用马铃薯淀粉做的土豆粉条自然也就非常好吃了。
关于西吉粉条,还有一个民间故事。那是在红军长征路过西吉,在将台堡会师后,有一些伤员不能继续跟着大部队行走,就留在了当地,他们当中有的人会做粉条,就把这个技术传授给了当地老百姓,他们利用当地的马铃薯制作了出粉条,所以当地老百姓还称土豆粉条为“红军粉”。粉条产业今天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大的产业规模,为当地经济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西吉马铃薯粉条现在在全国也很有名气,马铃薯粉条产业也给当地农民带来了持续增收。也许你吃的粉条炖肉,这些粉条就是西吉马铃薯粉条呢,这也是你为乡村振兴做出的贡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