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一座被称为“不可能完成的建筑”—— 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在长沙竣工。
这座震惊世界的建筑出自号称“纸上谈兵”的设计师——扎哈.哈迪德。
之所以说“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不可能完成,是因为它的施工难度堪比鸟巢。
扎哈·哈迪德在设计“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时,采用了盛开的芙蓉花瓣落入如镜的梅溪湖水面,激起不同形态“涟漪”为概念,想要打造外观线条优美而流畅的建筑。
但在实际操作中,花瓣的造型需要使用大量的钢筋弯曲建筑外立面,空间关系也多层交错,施工着实复杂。
好在,2018年的成品美轮美奂,真的犹如层层涟漪。
而说起扎哈·哈迪德这个人,也是一个有故事,有争议的设计师。
1950年,哈迪德出生在巴格达一个富裕家庭。
时逢一个世纪元年的开始,各种反战浪潮兴起,嬉皮士,性解放等反传统文化正冲击着传统价值观。
哈迪德的父母受大环境影响,对哈迪德秉承开明、开放的教育态度,这也为哈迪德未来的建筑风格奠定了一个基石。
哈迪德的妈妈是一位很有审美品味的女士,她会定期更换家里的成列。
从小,哈迪德就会常常看到妈妈又买了一些标新立异的家具,在她小小的脑袋里,慢慢有一个认知:美没有绝对的定义。
1968年,18岁的哈迪德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攻读数学系。
4年的数学生涯没有让哈迪德为之抛头颅撒热血,反而让她有了想要重新学习建筑的热情。
于是,22岁的哈迪德跟着荷兰著名建筑师“雷姆·库哈斯”在建筑联盟学院学习。
27岁,学成的哈迪德决定出来单干。
扎哈.哈迪德和雷姆·库哈斯
年轻意味着激情、勇气、初生牛犊不怕虎。年轻也意味着莽撞、冲动。
独自行走在建筑界的哈迪德没有意识到,这个时代,女性要在建筑界立足有多困难。
扎哈.哈迪德手绘建筑图
而她丰富的想象力超越了太多主流客户的承受范围,顾客甚至以种族、国际甚至性别上的偏见撤销了之前的决定。
她开始遭受长达数年的“纸上谈兵”。
直到1993年,哈迪德在德国莱茵河畔的威尔城设计了维特拉消防站。
这座消防站有着尖刀般的屋顶,如同打破的玻璃碎片拼接而成的位面。
这是她第一次对空间理念的颠覆,也是她走向大众视野,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1993年 维特拉消防站
哈迪德说:“我没有一天放过我自己”。在被质疑是奇葩和另类的岁月里,哈迪德所能做的唯一事情就是默默等待,继续努力。
就像她自己说的:“如果周围环境就是个粪坑,那你还需要让我去跟那些屎妥协不成?”
清华建筑系有位学生曾这样描述哈迪德的建筑:
“所有的墙面,屋顶,都如同连续不断的曲面,在一种优美的旋律下运动,地面和墙面的界限并不明确,只有不断运动,互相吞噬,耦合,卷曲,破碎,穿插的空间。”
直到现在,对于哈迪德的争议,仍在继续。
有的人会说:“我觉得扎哈的方案就是对人类资源的浪费,是极度不环保的代表,根本就是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不顾人类未来死活的人类公敌。要形式美可以,但是代价太大根本就是犯罪。”
但我想,这个充塞平庸的世界上,需要有人成为追求另类、破坏和谐的那个人。
扎哈·哈迪德在中国共建造了10件建筑
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鉴赏参观
北京新机场航站楼
北京银河SOHO
望京SOHO
丽泽SOHO
上海凌空SOHO
香港理工大学赛马会创新大厦
澳门新濠天地酒店
广州大剧院
南京青奥中心
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