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到底怎样才算是读完一本书?
(1)从第一页一直翻到最后一页,这就是读书吗?
(2)边读边做笔记,把笔记整理到有道云笔记或者word,在读完之后把笔记全部再捋一遍。是不是比(1)更加好一些呢?
(3)在刚读完的时候用(2)的方法似乎很有收获,一旦隔了三五个月,再去看读书笔记的时候,发现并不成体系,看着冗长的笔记,想要把整本书的结构脉络打通感觉十分困难……
不知道朋友们在读书的时候有没有遇到以上的这些问题,本以为做完笔记是读书的终点,其实才刚刚到了中点!!!
现在我把读书分成了四个阶段:
【1】获取信息
【2】记录信息
【3】处理信息
【4】输出信息
如果没有经历这四个阶段,所谓读书确实只是“读书”而已(大部分人最多也就做到1-2阶段),但是对于我们而言,我们是希望读一本好书,然后完全掌握这本书,这才是我们读一本好书的意义。当然,休闲读物不在此次答案的讨论范围内。
第一阶段:【1】获取信息
这个比较好理解,就是我们通过纸质书或者Kindle或者其他的电子阅读器把一本书详尽地读完,在读的过程中,如果是纸质书,会在书中圈圈画画,做出批注;如果是Kindle或者其他的电子阅读器则直接标亮书中的关键信息并做笔记,这是为第二阶段做准备。
第二阶段:【2】记录信息
把纸质书中的笔记批注码到有道云笔记或者word中;Kindle或者其他的电子阅读器会方便些,直接导出就可以了。这就是一个初步整理+再回忆的过程,记录信息,加深印象。
第三阶段:【3】处理信息
这一步是最关键的。如果说记录信息是初步整理,那么第三阶段就是深度整理。那么具体如何处理信息呢?
我会用思维导图。
前面讲到之所以三五个月之后再读笔记会一脸懵逼,不是因为知识点有误,而是你忘了,为啥会忘呢?因为时间隔得太长了。但是有什么办法能让时间间隔不成为记忆的杀手呢,就是让知识结构条理化、立体化,思维导图就是这样的一个工具。
放几张图直观感受下:
通过思维导图,可以把繁杂的、不那么呈体系的知识点通过串连叠加粘合,你可以按照书中的逻辑结构一一罗列,还原最真实的内容,也可以按照自我的思考逐个编排,让自己更好理解。
最后一幅图是德鲁克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当时我读的是纸质书,光是摘抄笔记就是整整11页word,但是当你真要再去读一遍笔记的时候其实是很费劲的,就是因为它是松散的文字,并不是条理化、结构化的。但是把它整理成思维导图之后,知识点全部有序条理化的展现在面前,相比于重读11页满满的word,思维导图无疑更简洁明快、更容易理解。
第四阶段:【4】输出信息
是不是觉得三个阶段结束之后应该结束了,感觉挺圆满的了。但是还没到时候……
因为一直到做出思维导图为止,你做的事情总结起来就一件:输入信息。如果信息只是在你脑中封闭地盘旋,没有输出,那么所掌握的知识其实也是被禁锢的。
这里所说的输出是指什么呢?
我认为有两点:
一是表达;
二是与别的知识的连接。
表达可以是读书之后的感悟和体会,可以是文字记录,也可以是口头阐述,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知识能够被传播,这个传播的过程就是再理解的过程,而且这个理解相较于输入时的理解而言,更加深刻;
与别的知识的连接对于构建知识体系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新学到的知识仅仅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去使用而不是与之前学的知识连接的话,一个知识就仅仅只是一个知识。而通过与别的知识的连接,多个知识点在归纳比较中融会贯通,就会起到举一反三的功效。更重要的是,你的知识是活的,你可以信手拈来,使读书的价值得以最大化。
PS1: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下我刚起步的微信公众号:如果读。欢迎与我沟通交流,谢谢哈!
PS2:我用的思维导图软件是XMind,大部分功能是免费的,很好用。切记:工具只是工具,不要沉醉在工具的使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