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分享
解决问题:如何引导孩子分享?
问题:
学龄期儿童不愿与同伴分享东西怎么办?
回答:
不少学龄前儿童在跟同伴因为物品玩耍时发生争执,大人在苦口婆心劝说无解的情况下,通常会莽撞的给他们贴上——小气或者自私的标签,甚至会说你已经是大孩子了,更应该跟别人分享等等,让孩子内心瞬间崩溃的话。
从表面上来看,孩子不愿意分享的原因可能有两种。
第一:这个玩具我也觉得超棒,就是先要自己玩儿,而缺乏对对方的同理,疏于考虑对方也非常想玩儿的迫切心理。甚至正是因为对方的共同关注,而产生了即使这个玩具不是很好玩,我也非要霸着,就是不给你的念头。
第二,孩子觉着这个东西,我一旦给对方玩了,那么我就再也不能玩了,会冒出一种永恒的失去无力感。
深挖这两个冰山底部的深层原因,我们不难看出,针对第1个原因,孩子对对方的情绪考虑缺乏同理心。
针对第2个可能原因是孩子对物体永恒性的概念建立不够完善。
或许是过去在跟别人友好分享玩具时,玩具却被别的小朋友弄坏了,但当时的事情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
比如家长可能会说,哦,小弟弟也不是故意的,弄坏了没关系,下次我们再去买之类的言语。
简言之,没有对孩子当时的情绪做出充分理解,于是孩子会滋生出一个偏于极端的念头——觉得这个玩具给对方有可能会弄坏,那么我就永远不能再拥有它,所以他会在下一次自我物权的维护时就更加用力,甚至过猛。
针对这两个冰山下的诉求,家长可以采取什么的措施呢?
第一,平时通过绘本中的同类故事以及角色扮演,在家里跟孩子多做一些情景模拟,让孩子能逐渐识别自我当下情绪的同时,去考虑对方当时可能的感受和心情又是怎么样的。
当他逐渐学着换位思考,孩子天生敏感而细腻的心灵自然会开始意识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他就是王的一元世界,而是有很多人组成的社交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大家的共生和相互理解是非常重要的,正因如此,我们才可以拥有朋友和更多的爱。
第二,在两个孩子玩耍时,如果出现了这样的纷争,家长可以进行适度干预。
比如可以先通过启发式提问来询问孩子们:这次大家一起来玩,我们共同的目的是什么呢?
是为了生气,还是为了双方都可以开心的玩耍呢?那你们俩现在感到开心吗?那如果都是不开心,不高兴,那么我们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双方都高兴起来?
这时,家长可以拿出一张纸,让两个小朋友头脑风暴出让彼此重新开心起来的办法,记录下来之后,孩子们的情绪已经被调动起来,心情逐渐变得明媚活泼。
这时你会发现往往被我们小觑了的孩子会爆发出非常天马行空的想法,家长只管记录就好,不要去评判,而是要用鼓励、肯定的眼神去让孩子们自己寻找答案。
其实这时孩子们在自己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会自动找出最佳方案,哪怕不对他们可以去不断试错。
等大家确实因为他们的这个好主意,双方都玩得很开心,尽兴时,家长可以告诉他们,这就叫分享。
通过这样的行动,孩子们不光明白了分享是要通过具体的行为来赋予意义,更明白了分享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而不是家长强制性的把东西硬塞给另外一个小朋友就叫分享。
第3点,如果确实因为分享中物品的被损坏,这也是家长可以介入引导的一个绝好时机。
可以让孩子明白,有些物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那么这表面看上是一个犯错,但其实更告诉了我们世界上没有100%完美的物品,通过这次的损坏,我们要学会跟对方的原谅、和解、沟通、情绪的理解,以及在下次玩耍时,可以跟对方做怎样友善的提示,这些都是孩子在跟人沟通中可以习得的宝贵技巧。
回答完毕,希望我的解答可以给您启发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