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日子”中的“大智慧”

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旗帜鲜明要求“坚持从严从简,带头过紧日子,勤俭办一切事业”。这一制度螺栓的拧紧,正是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生动践行——“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这是我们党的宗旨和性质所决定的”。在财政收支紧平衡常态化的今天,过紧日子绝非权宜之计,而是检验党员干部政治站位的试金石,更是提升治理智慧的战略选择。

新《条例》的锋芒直指作风建设的深层顽疾。它聚焦经费管理、公务接待、资产配置等关键领域,以制度刚性为作风“立硬杠”,既严控“三公”经费和形象工程,更将“过紧日子”上升到夯实执政根基的政治高度。从湖南构建15条制度体系到天津以“绣花功夫”量化管理标准,各地实践印证制度创新正是化“紧约束”为“新动能”的首要智慧。这些探索非为束缚手脚,而是为腾挪资源开辟通途。

把“紧日子”过出境界,关键在于以创新思维唤醒沉睡资源。当经费压缩遭遇“天花板”,全国资产调剂共享平台展现出破局智慧,依托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半年推动200余台(套)设备跨域“漂流”,节约资金超4000万元。发达城市医疗设备在县域延续使命,部委闲置电脑点亮山区课堂——资产在共享中重生,资金在流动中增效。数字赋能的精细治理,让标准化采集与动态更新构建起资源匹配“一张网”,在精打细算中追求治理效能的质变跃升。

真正的智慧终将汇流于民生沃土。“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馀”,古训揭示着勤俭与民生的深刻联结。当“三公”经费持续压降,2025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反增8.4%,清晰勾勒“节用裕民”的治理逻辑。党员干部下班“断水断电”的细节坚守,纸张双面打印的日常习惯,都在点滴中熔铸为民初心。这些精打细算的累积,终将转化为教育、医疗、乡村振兴领域的民生温度。

把紧日子过好,检验的是党性厚度,彰显的是治理智慧。从延安窑洞的勤俭作风到新时代的预算绩效管理,艰苦奋斗始终是我们党赢得民心的精神密码。当每一度电的节约、每一张纸的珍惜、每一台设备的共享成为自觉,党员干部便以清正党风引领淳朴民风,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惠及万家的治理效能——这恰是“紧日子”淬炼出的“大智慧”,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绽放恒久光芒。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