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3.2 佳豫
《八佾》(解读论语第16天)
(八佾第三)
经典原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如果《学而第一》讲的是求学的宗旨;那《为政第二》讲的就是学的外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问。而《八佾第三》则讲的是文化精神。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六艺”,六艺是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开始于公元前的周王朝。出自《周礼·保氏》中:“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简称:礼、乐、射、御、书、数。也就是礼节、音乐、射骑技术、驾驭马车的技术、书法和算数。
“六艺”中礼、乐、射、御,称为“大艺”,是贵族从政必学之术。
书与数称为“小艺”,是民生日用之需。当时,庶民子弟只给予“小艺”的教育,唯贵族子弟始能受到“六艺”的完整教育,完成自“小艺”至“大艺”的系统过程。
孔子对周代的礼仪极为推崇,因此有了“克己复礼”的说法。
———“佾”读(yi)第四声,指的是古代舞蹈、奏乐的人数。八个人为一行,就叫一佾,八佾就是八行,共六十四人。
按当时的周礼祖制,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
季氏,指季平子,是鲁国大夫。按规定,他只能欣赏四人一排的舞蹈,可他却摆出八佾,完全是以天子自居,这不是与中央抗衡嘛,在孔子看来,这样是大逆不道,违礼的行为。
孔子认为季平子不该用天子八佾,这是对天子,对国君的蔑视。孔子说,你都能够把天子用的八佾用在自己的宫廷,以后还有什么做不出来的呢?(说的直白点就是指季氏造反都敢,因为他的欲望表现的太明显了。)
孔子说,如果这个都能忍受,那还有什么不能忍受的呢?这段是孔子对破坏礼制行为的严厉批评,礼,代表的是社会秩序。恢复周礼是孔子一生孜孜以求的政治目标。
季氏仅仅是鲁国大夫,竟敢用周天子的规格,可见当时“礼崩乐坏”已经到何等地步了。在古代等级社会中,礼制的僭越,向来是统治衰微的象征。
八佾舞于庭反映出在孔子所处的那个年代,整个国家、整个天下对于礼的漠视。
商纣王在做皇帝之前是一个非常俭朴的人,当了皇帝后,开始变得奢侈。有一次微子(微子是商王帝乙的长子、商纣王帝辛的长兄。)看见他用象牙做的筷子,就说大商朝可能气数快尽了,可别人都不能理解。
微子说,大王以前很俭朴,现在不用木头做的筷子,开始用象牙做的筷子,可其他人却觉得这没有什么。
微子说,他今天用象牙做的筷子吃饭,明天就不可能用陶做的盆子来装饭。果不其然,过了几天,商纣王开始用金子和玉做的盆子。当他用了金子和玉做的盆子之后,他的宫殿就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朴素了,就要大兴土木。果然,一段时间之后他开始建造他的宫殿。
微子从商纣王用象牙做的筷子,感叹国家有危险,离亡国不远了,跟孔子所说的“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有相同的意思。
就是渐微知著,微就是微小,著就是微小的现象展现出来之后所产生的显著的现象,就像一个火苗一样,火苗在很小的时候看不出危害。
但这个火苗不停往外扩散之后,就会形成滔天大火,所以欲不止,可燎原,欲火如果不止住,是可以烧掉整个草原的。
我们之所以会有痛苦,那是源于对现状的不满和不接受。
小我摆脱的唯一方式就是不断外求,不断满足自己膨胀的欲望,看似脱离了痛苦,其实是朝更深的深渊迈进。
欲望是会让人上瘾的,每一次的快乐或是情绪的高涨后,其实内在都会隐含痛苦的种子,痛苦和快乐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只要是对立面,那就迟早会显化出来,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乐极生悲。
佛陀说,人类之所以痛苦,都来源于欲望和贪婪,如果想要摆脱痛苦,就必须摆脱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