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班是每个有孩子的家庭都绕不过去的一道坎,这不,我家陶陶也开始了兴趣班之旅。
上学期,陶陶终于在我的推波助澜下开始学围棋了!
似乎一切进展顺利,偶尔还当当小老师,教教我这个只识得“围棋”二字却不知围棋为何物的老娘。
然而,今天,一件小事引发了家庭大战。
事情的原因是这样的:围棋老师布置了家庭作业,要求孩子在腾讯围棋上下棋,一周至少一次。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老娘,我时刻谨记老师的教诲,并和陶陶约定周六上午为做作业时间。
于是,周六一大早,我就开始耳提面命,不时地提醒陶陶今天要下棋。
陶陶也争气,迅速吃完早饭开始下棋,老娘我开始愉快地用餐。
等等,别高兴得太早,真正的挑战来了。
刚下了一会儿,陶陶开始磨洋工:“妈妈,好累呀,不想下了,退出吧。”我心一沉,但依旧笑如春风:“坚持一下,你现在退出一会儿还得下,前面的功夫白费了。”陶陶像个复读机一样:“妈妈,好累呀,不想下了。”
如是几遍之后,我开始烦躁,声音提高了一些:“不能停,停了之后你还得从头下。”
陶陶:“那想上厕所呀。”
理由听起来很充分,但不知是真是假,我的内心多少有点崩溃,于是严厉的说:“你可以退出,但你今天必须得完成作业!”(什么长期效果,什么和善而坚定,先统统一边去!)
陶陶开始闹情绪,带着哭腔:“妈妈,你过来......”
我忍着火气走到他跟前,看他下了几手,火气一下子窜了上来:“你就是在瞎下,好好下!”
尽管很生气,但理智一息尚存,我告诉自己:“离开!现在、立刻、马上离开这个地方!”
我需要冷静!同时警告先生不要过去,因为我知道先生过去没有好处,现在大家都有了情绪,最好的处理办法是不处理,冷静之后再讨论。
好死不死,先生依旧我行我素,对我的警告置若罔闻,好吧,冷静,远离现场。
片刻之后,先生的声音响起,如雷贯耳:“仔细想一想,该怎么下!你有时间思考,别瞎点!”
又片刻之后,陶陶的哭声响起:“你干吗呀,爸爸!”
我差不多平静下来了:“陶陶,你过来。”
躺在床上,一边喂小儿子,一边和陶陶聊天:“妈妈刚才很生气,不是输赢问题,而是你的态度,因为我不希望我的儿子做事不专心。”(汗,一边说,一边思索词汇,词穷,而且明显不符合非暴力沟通原则。)
然后开始问:“下棋这件事,你是怎么想的?”
陶陶:“我不想在电脑上下棋。”
我:“可是这是围棋老师布置的作业,你一周下一次就可以,当然也可以多下几次。”
我:“那你的感受是什么?”
陶陶:“生气。”
我:“为什么?”
陶陶:“爸爸打我。”(意料之外。)
……
开始寻求解决办法:陶陶平时和我下棋时思路还是比较清楚的,为什么一在电脑上下就瞎点?是不是不明白电脑下棋是怎么回事?
于是和陶陶商量:“过一会儿弟弟睡了咱再下,我坐在你对面,假装是你的对手,这样就是咱俩对战了。”
“那还行。”
我继续:“为了能够专心下棋,我们开始之前先宣誓一下:我决定好好下棋!中间不喝水!不尿尿!不拉臭!”
陶陶破涕为笑。
接下来事情的进展基本是按剧本进行了,我们正儿八经地宣誓了一下,开始下棋,陶陶情绪高涨,赢一把输一把,顺利完成作业。
围棋风波告一段落,而我却陷入了思考:
1. 问题是学习的大好机会。当遇到挑战时,更要刻意践行学过的知识,这次围棋事件让我又一次尝试应用了非暴力沟通,尽管用得不够好。
2. 控制情绪,方可控制局面。很庆幸自己及时按下了暂停键,先生显然任由情绪主宰了自己。
3. 思考:我内心深处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儿子一次平庸表现就让我如此焦虑,这反应了什么?一位朋友说,真正的原因是:我们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不优秀!是这样吗?我该如何改进?
直面内心是需要不断做功课的,原谅我现在给不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