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多的答案通常是:
“他们靠的不就是把山寨货卖给很low的人群吗”
“还不是因为拿到了腾讯的投资”
“不就是裂变嘛,靠补贴吸引流量,早晚得挂...”
而梁宁又是如何分析拼多多的成功呢?她从系统到局部出发,利用5WH产品需求分析法,连续提出了一连串问题。
①What:产品背景。回顾这3年,拼多多发展过程中有几个重要节点?
②Who:目标人群。拼多多用户是谁?商户是谁?它头2个月不靠广告积累出的1200万用户有什么特征?
③Why:核心价值。为什么已经有了淘宝、京东以及各种团购,拼多多还能跑出来?它有什么差异化竞争优势?
④Where:使用场景。用户在什么场景下触发的购买,又是在什么情况下转化、复购?
⑤When:需求节点。拼多多爆发的时机是什么,这个机会意味着哪些红利?
⑥How:如何验证。拼多多的数据如何,是否能够验证上述论点?
罗胖曾经总结果这样一个公式:一个人的成就=核心算法×大量重复动作²。大量的重复每个人都能做到,所以关键取决于核心算法,也就是方法模型。
在商业文学创作中有一个非常好用的套路,叫SCQOR框架:
倘若你把这个模型套入到95%的影视剧或文章中,几乎都能成立。就拿今天的这篇文章而言:
S(背景):这是一个讲究“速成”的时代
C(冲突):高手成长很快,但你却很慢
Q(疑问):是否高手掌握了什么秘诀?
O(障碍):关键我们不懂ABC三层逻辑
R(结论):最后,终于“开窍”了
而真正高价值的方法论往往有3个特点:
1)规律性,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因素。
阿里却设计了一种非常通用的人才盘点方法,他们把所有的员工分为四类,分别是:明星,野狗,黄牛和小白兔。
明星是指有才又有德的员工,野狗是指有才无德的员工,黄牛是能力差一点但任劳任怨的员工,小白兔是有德无才。
针对这些人,阿里每年都会有列表,充分讨论哪些该被辞退,哪些该被换岗,哪些该被降级。用这种方式,确保了整个组织不断往前走。
2)基本性,从复杂性中寻找基本共性。
拿画鸡蛋来说,它能锻炼你的观察力,同时还能训练你的手控能力,画鸡蛋其实是要求你掌握作画的基本共性。
3)流程性,从无序中找出节奏性
一是一天的工作和行程,比如今天参加了哪些会、讨论了什么问题;
二是读书心得,例如晚上读了哪些书、有什么心得体会;
三是闲暇聊天,如饭桌上会过哪些客人、获得了哪些灵感。
如果把一个人的认知和方法论比作核心算法,那么“坚持记录”则是建立数据库的必要前提。
如何用1年时间积累别人3年的工作经验?
在我看来,方法有以下三点,供你参考:
第一,学会提问,建立系统化的视角,不断发现问题的本质;
第二,掌握方法,建立多元化的认知模型,用工具代替蛮干;
第三,习惯记录,养成二次处理信息的习惯,吾日三省吾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