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李白
最近读完《浮生六记》,听说后面两卷是伪作,笔触也不似先前,但看之前那些游记的感觉还尚在心间,想趁着还没遗忘之时,记录些许。
其实第一卷里有一半是很早之前开始读的,内容都已忘记,偶尔可以通过评论提示一些,但是影响不大,后面看的却也足够打破之前对这两者之间的滤镜了,或者说其实不应该以现代思维来看古人的书,只是很多时候还是觉得有些割裂。抛开真情实感的代入,也就当故事看完了,看过了他们匆匆 一生。有的时候也在想在同样的年纪,其实自己做的也并不好,对于人生的想的太少,很多决定都是匆匆做的,或者内心里并没有承担起个人的责任,只是偏执的思考。
有的时候回想起来,能清晰的记得最近这是来年自己的思想是如何的偏执,那个时候以为的成熟,只不过是徒增年岁,认识和思维方式没有太大的转变,在很多方面都很偏执,还很自以为是,这样又强化了这种状态,就持续了很多年。也许这正是观念形成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阵痛吧,不断地信念崩塌又重建,从绝望的灰烬里又长出新的芽儿来。
现在其实不太能想得起来最初的想法是在什么时候成型的,找不到根源,对过去的认知也随着年岁在不断的变化,意识到记忆重构的时候却没有明晰的认识,一切都在自己一念间。信念树生长的时候正承受着信息爆炸,接受太多的外来信息,却没有加以筛选沉淀,只是贪心的想要拥有,拥有一切,欲望无穷,终是作茧自缚。看到些片面观念就奉为圭臬,不断吸收同质化的,听过辩证这个词,但始终没有真正理解其含义。自恋情结愈甚,固步自封愈甚,将一些负面的美化,只为撑起内里产生裂痕的核心。像是一块磁铁掉进废品堆中,吸引来一大堆冗余之物,却还沾沾自喜,寸步难行时终于连外层也无法支撑,一切破碎似乎又回到最初的模样,其实谁都明白不可能是最初的样子了。
跑题太多,说回沈复芸娘,其实前面也是犯了片面的问题,人总是复杂的,从寥寥数语中怎么能简单概括一个人的一生。只是看客总以为自己高高在上,全知全能,自己作为局中人时又能做到几分呢。
游记部分又是另外一种样子了,不只是作者,就连读者也暂时忘记了生活的困苦,沉浸在山水之间,仿佛跟着作者游览了大好风光,这一切都是由同一个人的文字反映出来的,又怎么能以偏概全呢。亲近自然,快意出游,人生乐事,心向往之。
所以回首一生时,困境悲苦是真,纵览山河风景时的体验也是真,时光匆匆,精力体力都有限,不应等到年老再想出游,等时间都过去再想感受当下,珍惜当前所拥有的一切,时间,人和事,用心享受生活。
浮生皆纵,恍如一梦,梦里不知身是客,恣意纵情,贪欢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