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管理自己,可能大多数人都有话说。
说说我自己。小时候虽然成绩挺不错,但是挺“不勤奋”的。 到寒暑假甚至也有几次半夜赶烂尾楼(做假期作业)的可怕经历。
那种迫在眉睫,“命运垂危”的感觉,直到现在想起来,仍觉得呼吸窘迫,心脏难受!!
工作后也是,经常被自己低级的“自律”感动,但是效率又不够“高”。
说白了,经常“假装勤奋”,最后又不了了之。
但是,还是想说一句,整个人不受自己理智控制的感觉,非常难受!
因为这样下去,该怎么控制人生呢?
如果你也想改变这种状况,却苦于没有路径。
那么,你可以尝试开始先改变自己的认知和思维。
我想,我可以把这本我刚读完的《认知觉醒》,推荐给你。
一、正确认识自己,让理智脑驱动本能脑和情绪脑为我们工作。
人类的进化,使得大脑进化出了三个层级:本能脑、情绪脑、理智脑。
怎么区分他们?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如果把本能脑比作80岁的老人,情绪脑是50岁的中年人,而理智脑脑,却是一个刚满1岁的小宝宝。
而且理智脑占比很小,出现时间很短,运算速度最慢。
又假设把大脑比喻成一台东拼西凑组装成的电脑,而主板是本能脑,显示器是情绪脑,就是理智脑是CPU。
于是人总是被本能和情绪驱使,这一点也不难理解。
这也不难理解,什么我们有时候明明想看书却不听使唤,去拿手机刷起了短视频,一看就是2.3个小时;
为什么有时候明明吃饱了,却还是想噻一点东西进去;
为什么到了晚上10点,该睡觉了,我们却还在被窝里看手机……
如何驱动情绪脑和本能脑为理智脑工作? 延迟满足。
本能脑和情绪脑是根本不管你做什么的,只要快乐就可以。
那么,可以想办法让本能脑和情绪脑感受到困难事物的乐趣并上瘾,学会延迟满足。
二、 提升元认知,培养耐心。
人区别于动物的一点在于,人能主动跳出当前的情境,回想过去或者幻想未来。
而动物却不能,他们只能活在当下的情境。根本就是我们有元认识(元神),而动物没有。
元认知,就是我们意识意外的另一个监督官,时刻监督我们什么事不能做,什么事怎样做更好。
我们的目的,就是提升元认知。
种一棵树,最好的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不要高估自己一年能做的事,也别低估自己十年能做到的事,再说,学习和成长本来就是终生的。
三、了解复利曲线,在舒适区边缘活动,让我们更加不畏惧困难。
为什么有时候我们明明知道也许再坚持坚持,就能看见花开,还是放弃了;
为什么刚开始把自己的调起得很高,最后却雷声大,雨点小,坚持不了几天;
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对手头的事,感到厌倦。
秘诀就是,你没有把自己放在舒适区和困难区边缘。
科学家研究发现,重复做太简单的事,容易感到厌倦,此时应该加大难度。
但如果人处在舒适区和困难区的边缘反复活动,此时成长最快。
为此,我们应该寻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努努力也许就能达成的目标,一直去努力直到达成;再开始新的目标。
而人一旦过了平台期,成长就会非常迅速。
复利曲线,也是如是。
心理学家也说,“世界上根本没有天才,所谓天才,就是正确的方法加大量的练习”。
四、 消除模糊,构建清晰的目标。
人有时候不是不想动,而是想做的事情很多,无从下手;
有时候明知道重要的事情更应该提前,却偏偏着手去做那些更简单的;
有时候在堆积如山的事情面前,偏偏放弃抵抗,选择多玩一下再工作,工作更是越堆越多了。
这是大脑对我们的目标不够清晰造成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消除这种模糊,尽量清晰。
这就需要我们构建清晰的目标,最大限度的消除模糊。拆解小目标,再合成中目标,大目标。
方法就是:写下来。
小到一天的工作计划,大到年度工作计划,甚至长期规划。计划越清晰越好,可以参考作者的上图。
五、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当然,做事情不能只凭计划,光有计划不行,我们还应该调动一切感官,收起焦虑,拿出耐心,建构信心,保持合理的作息,科学的工作方法,再加上“热爱”—对事情本质的喜欢,只要你按照上面的思维方式改变自己,相信你会逐步有不一样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