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论十三首 脉证二条)
〔“脏腑经络”,是指原病发部位的深浅。“先后病”,指发病次序的先后。学术思想是治未病的思想;重视正气的思想;还有一个是“标本缓急”的思想。标本缓急,应该先治哪个病,后治哪个病。〕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上工治未病,是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见到肝脏的疾病,我们就要想到肝病属木,在五行中木会克土,就要知道这个肝病可能会影响到脾。比如,有的人生气了,会吃不下饭,这时候就要补一下脾。如果生气之后,该怎么吃还是怎么吃,那就不需要补脾。所以四季脾王不收邪,就不需要补脾。这是上工的做法。
中工不晓得或者没有顾及到脏腑之间的传变,只治一个脏腑,这样不是一个好大夫。〕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如果肝脏受邪生病,用酸味来补,用焦苦味作为辅助,再加上甘味药调和。因为酸味药能入肝,焦苦味药入心,甘味药入脾。脾五行属土,补脾之后,土太过了会克水,所以能伤肾,肾被伤,则水不行。水太弱了,不能去克火,则心火气盛,火太盛会克金,那么就伤肺,肺被伤了,金气不行,金太弱了,就不能克制木气,所以木气生发就比较好了,肝气就盛了,那么肝就自愈了。
这是治肝补脾的要领及妙处。如果是肝虚就用这个方法,肝实则不能用。〕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藏准此。
〔内经上说:先判断是哪一个脏腑的虚或者实,虚了要补它的不足,实了要泻掉它多余的实,就是这个意思。其他的脏腑也是按照这个治法。〕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人禀受天地之间的五常,即风、寒、暑、湿、燥,因为风气才能生长,风气虽然能生出万物,也能伤害万物。就像水能载船,也能让船翻掉一样。如果人的五脏元气和真气流行通畅,人就是安静祥和的。客气邪风,直中于人,大多会使人生病,严重的会死亡。〕
〔人是怎么得病的呢?病因有哪些?千万种疾病,原因也只不过是三条。
一是经络受邪入脏腑,邪气趁虚而入,而入内,这是内病因。人体体表经络受邪了,邪气慢慢往里传,不论传到脏腑还是骨髓,都是内因。比如说肚子疼,不管是吃了凉东西,还是着凉了,导致肚子难受都是内因。
第二种是皮肤受邪,仅在血脉传入或在表皮传,使四肢九窍壅塞不通的这是外因。
内因就是走到里面了,外因是在外面表皮上。
第三种就是不方便归类的原因。这一类的有有房事所伤,房劳过度,因为中国是一个特别肾虚的国度。还有金刃,古代战争特别频繁,被刀砍伤了,跟人打架打输了,叫人割了个耳朵,这种叫刀刃。虫兽所伤,被老虎咬了,被狗咬了,被猫给抓了,这都属于不内外因。
宋朝的陈无择提出了“三因学说”,就是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大家把一开始入里就叫内因,在表皮这种叫外因,不方便归类的就叫不内外因。
张仲景“三条”与陈无择“三因说”的比较:
张仲景以脏腑经络为内外,强调正气又不忽视客气邪风;邪由经络入脏腑者为深为内,自皮肤流传血脉者为浅为外;其他,有房室、虫兽、 金刃所伤;
陈无择以内伤外感为内外,合天人表里立论; 五脏情志所伤为内,六淫外感所伤为
外,饮食、 房室、劳倦、跌仆、金刃为不内外因。
仲景的三因论为陈无择的三因论奠定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