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为,散文很能彰显一个人的情怀。心胸有多开阔,文章的韵味就有多深远。我们常说“文如其人”,虽然这句话未必精确,但苏沧桑的叙事风格确实跟她的人一样,温婉而宁静。
苏沧桑的《纸上》写得如诗一般,丝毫没有牵强的迹象。这种“奇特”不是刻意为之,但又十分地有味道。
阅读中忍不住数度落泪,因为感动,因为惊艳,因为沉浸其中而无可自拔,因为无以言表的那份触动,因为太多,太多……
有些幼稚吗?那就是吧。一本好书,本就应让读者哭,让读者笑,让读者随着书中的内容起起伏伏,随着作者的笔力沉沉浮浮。苏沧桑全部做到了,且做到了满分。
这是一本独特的书。全书以中国南方珍贵的非遗文化、手艺行当、风物人情等为基本元素,写丝绸、茶叶、戏曲,写纸、写蜜、写酒、写船娘……所写之物,自带一种中国古典之美。文字不疾不徐、典雅蕴藉,正如她所塑造的那个物质世界一样,“充盈着水汽和灵气”,融汇成一个和谐统一的审美世界。
我”深入“他们”的生活现场,亲身体验那些劳作,体验,截取那些鲜活的人生横断面,抒写山水之美、风物之美、传统之美、劳动之美、人民之美。
蚕丝抽织成丝绸,毛竹变为了纸张,蜂箱中酿出了蜜,千亩茶园一片清新的嫩绿……作者耐心描摹了“美”的产生过程,注目于创造美的过程中那些普通劳动者所倾注的巨大心血与付出。更是恰到好处的糅杂了传统典籍中相对的诗歌。美哉,妙哉!
为了采桑喂蚕,而压弯腰,臂上都是老茧,手上浸了黑色的采桑人沈桂章家。
为了造出失传已久的开化纸,朱中华尝遍人间艰难,捞纸师傅徐洪金在纸浆水中浸泡了45年的手掌,“比白纸更白”;
经年累月的采茶,让祝海波的岳母、黄建春的妻子练出了“一双蝴蝶般在茶尖上飞舞的手”,“每一个指甲都被茶汁浸染成了黑色”;
“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精神向往。对于美好事物的描摹,我们只是一味地欣赏、享用,无心探究“美”的来路,而《纸上》则告诉我们在“美”的背后,竟然蕴藏着如此的惊心动魄。
禅宗有四句格言,道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苏沧桑的文章里就有一种禅说的味道,这种禅说娓娓道来,不似说教。写人、写事、写情,恍如山涧清泉,流转之间,十分从容。在书中,每一寸文字都有生命,都会呼吸,那一段段人与自然的对话不是访谈,而是人的自语。
在苏沧桑的文字里,我们能找到那种已经渐行渐远的回忆,找到一种安心的感觉。这是文字的魅力,也是作者的笔力。
《纸上》名为纸上之辞,却是躬行之获”,苏沧桑《纸上》所有的文字,是沾着泥土带着露珠冒着热气的躬行体验。正如有评论家所说,《纸上》是有来源、现场、去向的,是有声音、色彩、味道、纹理的,是密布质感和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