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是最好的纪念。——题记
除夕中午,一家三口简简单单吃了团圆饭,就算过了年。没有鞭炮声,年味索然。
记忆,越久远越清晰。儿时的年味,不请自来,一幅幅画面展现于眼前。
东北的农村,过年是一件很复杂、流程很长的事情。当然,也最有年味。腊月二十三,是小年,意味着年关的开始。从这一天起,家家户户开始打扫庭院,置办年货,为过大年做准备。
我家,过年的这些活,大部分是父亲和我做的。我给父亲做下手。
最先做的是清扫工作,其中的一项是糊墙。家里的棚顶和墙面都是纸糊的。先用扫帚把屋顶墙顶的灰打扫一通。父亲从大队拿一些旧报纸回家,炉子上用面粉熬一锅浆糊。我把报纸摊在圆桌上,用竹刷子往报纸上刷浆糊,先刷四周,再中间点一点。父亲站在梯子上,接过我手中的报纸,贴到棚顶,再用笤帚刷一刷,不能有气泡,否则要揭下来重新粘贴。糊完报纸,再糊上一层白纸,旧貌换新颜。
墙面上,要把上一年的年画揭掉,换上新的年画。每年,家里的年画,都是我和堂妹去集市上挑选的。这也是我最爱做的事情。买回来年画,同样,我抹浆糊,父亲往墙上贴。最有名的年画,是天津杨柳青的年画,那些胖头娃娃、红头绿叶,是喜庆,更是年味。现在,不知道还有没有年画?
接下来,我要写对联。我从小镇里唯一的新华书店,买回大红纸,用小刀把红纸一条条裁好,研磨,书写。我没有练过毛笔字,只是用硬笔的写法书写,算得上端正。可能从小我就喜欢墨香吧,像个文化人。大伯每年请我帮他写对联,这算得上我这个读书人为家里做的一点贡献。
过年还要蒸很多的馒头和红豆包。这件事情主要是母亲做,我好像没太帮上忙。母亲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是帮我和弟弟置办过年的新衣服。平时穿新衣的机会不多。每年初一,从头到脚里里外外都是新的!新衣服、新裤子、新鞋子、新袜子……小心翼翼穿上新皮鞋,连走路都慢慢的,因为是新鞋,还没有适应,当然也怕粘上点什么脏东西。
父亲会煮一锅猪肉,锅盖“扑腾扑腾”,盖不住香喷喷的肉味。出锅的白煮肉,我和弟弟酱上蒜酱,很美味。接着,父亲会炸地瓜烙,地瓜切成块,放油锅里炸。父亲还会熬一锅皮冻,腌一盆猪头肉。叔叔家还会炸花生、炸麻花。
父亲还会砸纸钱。买一些烧纸,我负责一卷卷分好,父亲拿一个凿子样的铁器,再用一个锤子,一行行一排排敲在纸上,这是捎给逝去仙人的纸钱,也销去我们对他们的思念,愿他们在世界的另一边一切安好。
一切准备就绪,除夕夜来临。父亲一大早,去茔地烧纸钱。回来后,就准备一家的年夜饭。北方的年夜饭是在中午。先煮一锅小排,再炒几个小菜。中午12点,陆陆续续有鞭炮声传来,表示那家开饭了。就像是连锁反应,一瞬间,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回荡在小镇里。
我家的鞭炮是弟弟放,500响或1000响。说来,这个鞭炮是必放的,而且初几放、什么时间放,都是有规定的。想来,鞭炮声,是儿时年味的最重要记忆。
除夕中午的这顿团圆饭,是一年中最香的饭菜。我专挑平时吃不到的菜来吃,比如黄花菜、鸡蛋炒木耳,这些都是我非常爱吃的。这一顿饭吃的时间比较久,父亲就着小酒,和我们念念叨叨这一年的事情。吃过午饭,大家会休息一下,准备接下来晚上的节目。
晚上最重要的节目,是看春晚。我们最喜欢的,当然是小品和相声啦。赵本山、牛群、冯巩、潘长江,用欢声笑语陪伴我们一年又一年。
看春晚的间隙,有个重头戏,那就是放烟花。我们小时,父亲在供销社工作,所以我家的烟花数量最多,种类也最多。有细长的,也有短粗的。有直接拿到手里放的,也有放在地上的。红红绿绿的烟花外衣,看着就让人喜欢。
我和弟弟点起一支香,对准烟花的线芯,“嗞嗞嗞”,“嗖——”,绚丽的烟花升上天空。在寂静的夜空中绽放着斑斓的色彩,忽如菊花盛开,色彩缤纷;又如满天星斗,明灭闪烁……烟花里流光溢彩的世界,是那个单纯年代里最绚丽的梦!
晚上十点,父亲和好面,拌好饺子馅,开始包饺子。饺子是“交子”的谐音,守岁时要吃饺子。父亲擀皮,我负责包。父亲累的时候,我也会擀皮。现在我会包饺子,就得益于小时候和父亲一起包的饺子。这也是童子功啊。
除夕晚上,家里每间房的灯,都得亮着。所以,小孩子即使很困,也不能太早睡觉。
零点,伴随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倒数计时,屋外鞭炮声噼里啪啦!家家户户迎财神!这是除夕夜里最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了。迷迷糊糊中,我和衣而睡,一夜无梦。
初一一大早,四、五点钟,天才蒙蒙亮,前院就有人来敲门:“三叔,我给您拜年来啦!”爸爸打开大门,迎接第一位客人,新的一年开始了,拜大年开始了。
穿着新衣新鞋,踏着薄冰,我和弟弟先去爷爷奶奶家拜年。然后是大伯家、二伯家……一家家拜过来。每家家里摆好花生、瓜子、糖果,迎接拜年的客人。我们从各家都会得到一把糖果,还有压岁钱。我和弟弟,还有小伙伴,会拿这些压岁钱买一些小鞭炮,踩响玩。伴着响声的,是我们的欢乐。
初二开始,人们陆陆续续提着大包小包的礼物,走亲访友。大人们推杯换盏,把酒言欢,我们小伙伴吃好饭,就一件事情——玩,玩扑克、看电视、玩羊仔儿。
大一点时,同学们从外地结伴会来我家,拜年,打牌。每年他们都记着我,而我因为不认路,很少去外地看他们。我们也会结伴一起去给老师拜年。
正月十五晚上,我和父亲会去茔地祭祖。花灯是父亲带我们做的。用一个罐头瓶,在瓶底做个支架,插进一支蜡烛,就是花灯了。每次去茔地,其实我都很害怕,路上,黑漆漆的,父亲在前面走,迈着大步,我在后面紧紧地扯着父亲的衣襟,生怕一不小心,丢掉了衣襟。
过年时节,小镇的大街小巷,处处会传来刘德华的《恭喜发财》,“我恭喜你发财,我恭喜你精彩,最好的请过来,不好的请走开……”
儿时的小伙伴,终于在这首喜气洋洋的歌声中,变成了一张张中年面孔。刘德华那高昂的歌声,穿过涌动的人海,进入了现代都市,小镇那头的声音越来越远,渐渐模糊。那位曾经刷浆糊、写对联的小女孩,泪水盈眶。
回忆是一壶烈酒,在漫长岁月的发酵下日益香醇。
三十多年后,那片黑土地上的小伙伴们早已分隔异地,守着万丈高楼,却依旧惦记那一墙崭新的年画,那一地中国红的炮纸,那一串天真烂漫的笑声。
走着走着就散了,但回忆却历久弥新。有些东西还在,如同当年那满满一兜的糖果,甜蜜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