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是夏天的标志之一。
小时候,虽然也有冰棍汽水,但终究可选的消暑食物有限,吃西瓜,则是男女老少都期待的消暑活动。
老家的西瓜,是瓜贩子拉着板车走街串巷地卖。一架木板车,四周用半人高的席子围起来,像一个轮子上的大澡盆,里面堆满了西瓜。
这硕大的车太过显眼,以至于都不需要怎样吆喝。走到巷口,立刻就有人围过来,然后像蚂蚁发现食物一样,立刻就有人回去喊街坊四邻来买。
留在瓜车旁边的,就人人上手捧起一个来,左手谨慎地托着,右手轻轻拍打,歪头凑过去听是不是闷闷的水声。
瓜贩子此时必然开始自夸,让大家放心,然后现场切开一个来,一半摆在那一堆瓜上,另一半切成小条让人尝。
切开的半个瓜,万绿丛中一点红,在明晃晃的夏日阳光下各外显眼,便成了最好的招牌。被喊出门的人们远远看到人头攒动之中若隐若现的那一片红,都不由得加快脚步。
老家的西瓜以沙瓤的出名,脆瓤的自然也有人喜欢。那时也没有那么多无籽西瓜和品种概念,看得好,便买来吃。
等到看着有人买了,切了,确实不错,其余的人就纷纷决定,捧着自己挑好的瓜,让瓜贩子给开个口。
瓜贩子手里除了西瓜刀,还有一柄细长的小刀,专门用来做买卖成交前最后的确认。从顾客手里接过瓜来,手腕一翻一抖,利落地在瓜身上划三道,划出一个等边三角形来。
也不知道他们是怎样使的巧劲儿,三刀在瓜里面汇合,把那三角形扣起来,便是一小节锥体的瓜瓤,像个红红的金字塔。
买瓜人咬下一口尖儿来,清甜的汁水让炎夏退避三舍,于是满意地眯眼点头。瓜贩子便取来杆秤,铁钩子戳进瓜蒂那一头,一用力,将它挑起来,飞快地拨动秤砣,吆喝出重量,还一定要加一句“高高的”,以显示自己少算了重量。
交了钱,买瓜人就抱着西瓜回去。但往往一家人吃一个西瓜不够,而且碰上好瓜,多买几个也好送亲戚邻居。回想起来,卖瓜人服务也好,卖瓜大多是一家人,有人看着车继续卖瓜,有人帮着配送。
若是顾客买两三个,就托着捧着帮人送回去。若是买的多,瓜贩子就抖出一个蛇皮口袋,将称好结了账的瓜放进去,口袋一扎,背起来跟着送上门。
其实送瓜并不亏,这一路上,总有人要问,哪里买的,多少钱一斤。送一趟瓜,来回不过三分钟,回去时身后能跟好几个新顾客。
西瓜到家,当然是要冰着。最早家里冰箱都小,而且西瓜也不好都切开,所以不整个儿往冰箱里放。都是堆在地上,挑一个准备马上吃的,打开自来水龙头,放上一池或一盆水,将西瓜放进去泡着,等一家人都回来再切。
奶奶家院里有一口井,井水天然冰凉,就是三伏天里,打上来也格外清凉。大水缸里倒上井水,西瓜放里面泡着,泡上半天再切开,真就和冰镇的口感一样,甜度要加上不少。
一家人吃西瓜,切开总是方便一些。大菜刀从瓜蒂那一侧切下薄薄一片,刚刚好切面若隐若现地透出瓜瓤的颜色。这一步,在场的人一定会评价评价,猜猜这瓜是不是好。
切下来的瓜皮,拿来在刀上两面擦一擦,也不知道是不是仪式感。
然后从中间拦腰切下去,切开瓜皮切到瓜瓤,那声音的渐变难以描述,却层次分明,一下下地撩拨人的心弦。
切开是熟得刚好的模样,所有人都发出赞叹,小孩子手舞足蹈,大人也满脸欢喜。均匀的红色像宝石,似玛瑙,晶莹剔透,饱满无缺。
趁着西瓜汁还没逃出来,手起刀落,嚓嚓嚓切成十几牙,一字排开,全家人就争先恐后地抓到手里来吃。
第一口,正是瓜心最甜的部分。若是沙瓤的瓜,这一口下去刚好咬到沙瓤的部分,门牙都不需用力,那一块尖儿就滑落嘴里,把最甜的一部分塞满口腔。
地上放个塑料盆,众人或蹲或坐围成一圈,一边大快朵颐,一边往盆里吐着瓜子。切瓜时有多斯文,吃瓜时就有多莽撞,三口五口吃下一牙儿,再起身去抓下一牙。
直到个个吃得肚子溜圆,像塞了个小西瓜,才满足地停下。各自轻轻转圈摸着肚皮,相视而笑,夏天的蝉鸣和烈日似乎也就成了有趣的背景。
除此之外,炒瓜皮、做瓜酱也是夏日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