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秋,昨日还似夏季般和煦温暖,今天寒风就钻进你的身体内,闹的天翻地覆。翻出毛衣套了好几层,好像这几天心情差值也都蛮大的。前天晚上在操场上和好友聊天,总觉得经过两年多大学生活,回首望去感觉很悲凉,总而言之一句话:不是自己当初期待的样子。
中学时代最不相信的一句话就是:高考将代表你人生最高的知识水平。当时的我在想,这怎么可能,上了大学后有充分的时间可以看书。但现在大三的课空空的,一周四天的空余时间。看着书架上这几年只入不翻的书,心中默念:等我准备好了,合适时间再看。
然而合适时间从未光顾。
身边的小伙伴都各自找到了发展的方向,想想自己,好像每个方向都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术业有专攻,我的“专”一度是文字,最近幡然醒悟,曾几何时它也抛弃了我?
高中时学校注重书本学习,缺乏各类社团活动、文体演出。自己就是个标准的动手实践能力畸形儿,到了大学后由于自己的专业原因会很注重社交以及技术软件学习,导致自己一时没了分寸。大一时风风火火,初入一个新奇的专业,未来都是崭新的征程。跟着大家一起报名参加学生会和自己感兴趣的社团,有中标的,但更因为心怡的新闻中心和电台落选心灰意冷。表面上和朋友放荡不羁说着不在乎,但实际这是自己一直以来很憧憬的梦想,那一刻觉得全世界都否定了自己,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于是我自暴自弃于每天的刷剧、综艺中,当然也草草对付学生会和社团的任务。那时自己怀有一个干出一番惊天动地大事的愿望,却低头做着一个键盘党。算起来这应该是自己第二次失落,第一次是在高一时,初入州高等学府后的入学排名只排到了班级中游,这让平常在班级位列前三不倒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于是我不再听那些讨厌的理科,以一天一本书的速度过着奢靡的小生活。但也是在那段时间里极大的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高二去了文科班混的风生水起。现在想想我抗挫折能力挺差的,都是小事情却压倒了自己。历史虽然相似,可是大一的我却没能拿起书本静下心来看看自己的内心。埋头于不擅长的技术学习中叫苦连天,到头来不过同伴点醒:做这行重要的还是创意,想回头时发现大脑堵塞了。
2013年,微信盛行,大家都忙着在朋友圈里发表着自己的生活,以只言片语纠正着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碎片化的阅读导致我们失去了架构框架的能力,我们总是随心所欲的发表一些没头没尾的文艺状态,欲言又止的朦胧语境勾引得无数点赞红心。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当开会讨论比赛idea时,大家彼此纷纷表态:我现在很忙碌,似乎每次策划成果都是忙里偷闲压榨出来的产物。可究竟我们在忙碌什么呢?在传媒浮华的圈子里,看惯了所谓包装营销受人追捧,却无真材实料,大多数群众的一时兴起随波逐流罢了。自己当时就陷入了这么一个怪圈,自恃文采不错,不屑于各种创作。众人口口相传这个人有文才却没见过她此后出过一个作品,慢慢大家就淡忘了。等到自己醒悟过来,想拿起笔记录一些日常的心思感想,发现无从下手,逻辑混乱,这才明白,是我主动放弃了专长。
年龄越大随着欲望的增多内心越浮躁,或许这就是读书能治愈的病。沉迷于书籍的人拥有一颗七窍玲珑心,富足而充实,不会为了眼前小利而纠结。我静不下来,闲暇时我会思考毕业了后何去何从,去思考日后鸡毛蒜皮的琐碎小事,拥有了最庸俗的思维:似乎读书好像给我的未来带不了什么帮助,有这个时间还不如多去社交实践。于是思想的独立性渐渐消失,成为依附于他人的蛆虫。直到我深深厌弃现在的自己,对一切都提不起兴趣,浑浑噩噩的活着,开始思考谋求转变。
一直认为阅读是一个茶余饭后的休闲事件,它和运动、吃饭一样。大多数(古典名著除外)谈不起多么庄重肃穆,但也不能小觑。不要还未翻开此书时就心中执念着我要从这本书中获得些什么,感想是书中飘出的一抹香气,情到深处自然就嗅得了。从书中窥得浮世百态,以及作者自身内心的小想法是十分奇妙而欢喜的,这也是为什么《红楼梦》一直以来为人们津津乐道探讨的缘由。我不想离开阅读,不想人生少了一份惊喜。扫去书架上的浮尘,拆开塑料包装,让这些文字得以呼吸,让自己的思想冲破束缚。
记得那次回到学校,和闺蜜遇到语文老师,聊天的过程中她慨叹着:“自从你们毕业后我再也没有见过像你们俩这么有才华的学生了!”听后觉得挺羞愧的,当初自己也不过是卖弄一些文字技巧罢了,高中的水准真的也不代表什么。而如今久不战沙场已投鼠忌器。因为自己现在写不好文章,所以本能的抗拒不想写,然而不写就越来越差,恶性循环。上次写了篇短短的小故事,中文系的学弟看后说:“你笔下的人物写的一点也不像个青楼女子,倒是像个小姑娘。”初听觉得挺愤慨的,与他辩解了一下,他淡淡的说:“看来你还是没有生活。”我被这句话震了一下,说的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我感知生活的能力确实很差,习惯性的去记日记也是因为如果每天的事情不记下来我都会一件一件的忘掉。我大面积的遗忘生活中不开心烦恼之事,选择性记忆开心的时刻,大脑的存储只有当下。我想是因为自己没有很专注的去做一件事,总是丢芝麻捡西瓜,格局太小,眼界不够开阔,看不到日常生活中的美。写作和生活离不开,我二十年的生活仿佛就是一片白纸,谈不上多姿多彩,只能说中规中矩。
从前写的一些文字现在看起来蠢蠢的,但当时不是为了获得多少赞美,不是为了给多少人看到,都是自己真实感受。而今互联网让世界联系紧密,开始虚伪的将自己藏匿,某一些文字只为写给别人去看,明明不赞同却要装的和大家一样。我渴望获得赞赏、渴望认同,同时又极大的迷茫。我的生活成了为他人展示的衣柜,拼劲全力只为证明自己内部价值斐然。相信很多人也和我一样,不愿意脱离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频繁刷着微博、朋友圈,刷出自己的存在感,在交流中有自己一份立足之地。然而,抛去这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当我出去旅游或者埋头工作一天未接触手机的时候,待夜深人静再翻开手机有一种深深的疲惫感——是一种对无效信息的本能抗拒。生活原本就是一层层剥茧抽丝,脱去喧杂的人才是赢家。
我想,失去了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我最关键一点在于双眼被遮住了。好了分析完了告诉自己不要恐慌,这种病可以治,将胆怯打包,将懒惰打包,将不必要的信息打包通通扔进垃圾桶里,邮来一份华丽生活三件套:望远镜、香水和书籍。
眺望、精致、生活。
黑暗即将落幕。
清泉石上流,泉愈清,观愈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