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故事由笔者翻译自清代袁枚所著志怪笔记小品 ——《子不语》,篇末附有对应章节之文言文原文,敬望周知。
常熟有一个叫孙君寿的人,性情狰狞凶恶,平时喜欢戏谑捉弄鬼神。一次他与人游山,突然肚胀难耐,急需如厕,于是他随手拿了旁边荒废坟冢的一个骷髅头,蹲在这骷髅头上面排便,让这骷髅头吞食他的粪便。孙君寿更戏慢问骷髅头道:“你觉得好吃不?”殊不知这骷髅竟真开口说话,回答道:“好吃!” 孙君寿骇然失色,连屁股都没来得及擦就急匆匆逃走。那骷髅如同车轮一般翻滚着紧跟其后。孙君寿一路狂奔,他跑到了一座桥上,那骷髅上不去,这才停住。孙君寿随即登高观望,看到那骷髅头滚动返回了原处,才放心回家。
回到家中,孙君寿面如死灰,很快就病倒了。第二天,他开始大便失禁,失禁后又用手去拿自己的排泄物直接吞食,还不停大声呼喊道:“你觉得好吃不?你觉得好吃不?” 他吃完又拉,拉完又吃,如此循环往复,三天后孙君寿就死去了。
不文乱评:
一、“唔该借借”
香港的民俗说法中,在荒郊野外方便时,最好先说上一句“唔该借借”(不好意思,让一让)再行方便,以免惹霉运上身。
港人老一辈对鬼神怀抱敬畏之心,相信鬼神无形,无所不在,荒郊野岭或许就是它们的阴宅府邸,人有三急,不得不方便时,先打个招呼,以示自己无心得罪,有怪莫怪,也示意若有鬼神则自行退避,以免遭受污秽,礼多人不怪,况乎鬼神。孙君寿若也有敬畏之心,应也不至于此。
二、“鬼食泥”
在粤地的民俗中有句俗语叫“鬼食泥”,大意是说死后有人供奉的鬼,有元宝蜡烛等阴司钱粮受用,而没有后人供奉的则孤魂野鬼则是穷鬼,它们没有东西吃,只能吃泥(后“鬼食泥”用来比喻人说话含糊不清如同嚼泥巴)。
故事中的骷髅正是在荒废的坟冢之中才让孙君寿随手可得。而荒坟废冢则说明这个骷髅就是个无人供奉的孤魂野鬼,怕是平日也是“食泥”度日,苦不堪言。因而孙君寿这突然的一“粪”大餐,如同久旱甘霖,这骷髅久饥自不择食,大快朵颐,称叹味佳。受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骷髅自然你敬我一“屎”我敬你一“翔”,可惜骷髅已是皑皑白骨,无法制造这“绝世美食”款待孙君寿,只好借用孙君寿的躯体,让他“自食其粪”,无奈这孙君寿“虚不受补”,由此成为了不寿之人,三日就不堪其辱,郁郁而终。
自古以来,食粪之人多成大器,如为夫差尝粪的越王勾践成为春秋霸主;又如南齐朝为母尝粪的庾黔娄而成为二十四孝之一,甚至释迦牟尼在成佛前曾像苦行僧一样吃粪便修行:
“设见犊子屎,便取食之,若无犊子屎者,便取大牛屎食之。尔时食此之食,我复作是念:今用食为?乃可终日不食。”——《增一阿含经》卷廿三增上品第三十一
粪者,五谷之轮回也。庄子也说“道在屎溺”,由此说来,骷髅未必是报仇,抑或是在传道:
孙君寿将“己所不欲”之事(食粪),施之于鬼。而这“己所不欲”之事恰又是这骷髅鬼的“所欲之事”,于是这骷髅则将“己之所欲”(食屎)尽施于人,这是真正的“阴差阳错”。而孙君寿这爱欺辱鬼神之人终于因不堪“自食其粪”之辱而死,可谓“自食其果”,也应了因果循环,天道轮回。
故此,骷髅所传何道?
《正法念处经》卷七之偈曰:“非异人作恶,异人受苦报;自业自得果,众生皆如是”
袁枚《子不语》原文:
常熟孙君寿,性狞恶,好慢神虐鬼。与人游山,胀如厕,戏取荒冢骷髅,蹲踞之,令吞其粪,曰:“汝食佳乎?”骷髅张口曰:“佳。”君寿大骇,急走。骷髅随之滚地,如车轮然。君寿至桥,骷髅不得上。君寿登高望之,骷髅仍滚归原处。君寿至家,面如死灰,遂病。日遗矢,辄手取吞之,自呼曰:“汝食佳乎?”食毕更遗,遗毕更食,三日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