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看到这样的一个词,那就是“父仇子怨”。
这个词,其实让我们感到很心寒,也很疑惑,为何父母会仇视孩子,而孩子也会怨恨父母呢?
其实,这个问题是复杂的,更是难以分清谁对谁错的。因为在中国这个“血缘社会”里面,每个家庭的矛盾和争斗的焦点,都是各不相同的。
所谓“清官难审家务事”,根本没有人能说明白血缘关系中的人际关系矛盾,到底孰是孰非。
在以前那个“宗法人情”观念较为浓厚的社会里面,因为有严格的“人伦道德”的规范,所以孩子必须要尊重父母,父母也要对孩子慈爱。
可随着社会的逐渐发展,随着物质化生活质量的逐渐提升,我们能发现,“父慈子孝”的现象少了,而“父仇子怨”的现象增加了。
孩子怨恨父母,这还算是正常的,因为隔代交流难以进行,就会发生这样的现象。但是,父母仇恨孩子,这就是当今社会的延伸物了。
曾有社会学家说过:“血缘关系不是万能的。在它的背后,如果少了人伦礼法道德的支撑,所谓的血缘,就是空谈而已。”
社会越发展,人与人的关系越是“仇怨化”,确实是这个社会的特有产物。而我们,只有明白其背后的真相,才能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仇怨,并非是凭空产生的”
01
张叔家是小区里面的富贵之家,张叔他在家乡有田地,在城市有厂房,在市中心还有几套房子,简直就是人生的赢家了。
但是,张叔却感到不怎么高兴。尤其是在他逐渐退休之后,才发现,自己拥有那么多的资产也没用,因为他不想给孩子。
为何不想给孩子呢?因为他的孩子虽然已经三十多岁了,但是,却还是游手好闲的浪荡子,别说去找工作了,就连帮父亲管理厂房,他也不愿意。
甚至有一次,张叔劝他收敛好性子,以后资产都是交给他的,要好好做人。可他的儿子却回了他一句,今日有酒今日醉,想太多有啥用。然后便转身离开了。
面对“不听自己话”的孩子,张叔恨铁不成钢,特别埋怨自己的无能,也很讨厌那个孩子。可是,这又有何用呢?只能是增加家庭的矛盾罢了。
对于张叔的孩子来说呢?他也很仇恨父亲,因为父亲总是喜欢逼他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儿。
所以,这两者便是针尖对麦芒,矛盾积怨极深。
02
和张叔年龄相仿的,还有陈大伯。陈大伯住在乡下,过着底层农民的苦日子,家里也没有多少田地和资产。
但是,和张叔只有一个孩子相比,陈大伯一共养育了五个孩子。而且,这五个孩子都是不怎么读过书的人。
为何不读书呢?因为陈大伯年轻的时候付不起高额的学费。一个孩子也就算了,五个孩子的学费合一起,对于陈大伯来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所以,孩子从小就怨恨自己的父母,为何不给自己读书。
在他们长大之后,陈大伯也逐渐老了,闲居在家了,但身体却不怎么好。因为他在年轻的时候过分劳累而留下了隐疾,所以如今去医院已经成了常态了。
面对父亲的状况,面对每个月不高也不低的医药费,其实五个孩子的压力也很大。
要知道,这五个孩子都成家了,日常花销也不小。况且,他们学历不高,只能干着体力劳动的工作,工资也不高。
所以,孩子也逐渐对父亲爱理不理了,学会了相互之间推卸责任。
面对此种状况,陈大伯也心寒了。在他看来,自己含辛茹苦养大了这几个孩子,为何孩子要这么对待自己呢?慢慢地,他便仇视这五个孩子。
社会越发展,“父仇子怨”现象越是频发
不管你是有钱之家,还是寒门之家,其实,都不可能避开“父仇子怨”这个社会新矛盾。
因为这个矛盾,它是亲子之间难以避免的矛盾,除非你家庭教育很好,家庭物质基础牢靠,精神风气很端正。不然,这种事情终究会发生。
上述这两个老人家,他们都是社会发展下的亲子关系的受害者。
对于张叔来说,他与孩子有代沟,也没有教育好孩子。如此,这种矛盾便出现在了他们的家庭之中。
对于陈大伯来说,他是“越穷越多生”的代表。这样的老一辈的人,他们没有考虑孩子的未来,因此让孩子遭受了太多的不幸。如此,亲子关系也就不好了。
其实,这两者的背后,还有一个本质的原因,那就是每个人的需求不同,导致利益的争夺不同。
老人家需要养老,需要高昂的医疗费用,也想孩子听自己的话。而孩子呢?需要自由,也需要减少一定的负担。
因为如今物质化生活发展过快了,人与人之间的鸿沟变大了,而竞争也加剧了人情的冷漠。因此,父仇子怨的现象就会凸显出来。
曾有这么一句话:“所有的发展,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这番话,其实很现实。追求物质化,那肯定会忽略人际感情。追求个人自由化,就肯定会滋生家庭的矛盾。
而社会的大矛盾,将会让家庭的小矛盾更快地显现出来。所以,父母仇视孩子,而孩子怨恨父母,这就成了当下生活中屡见不鲜的群发现象。
不从根本上认识这个矛盾,终究难以缓解这个矛盾。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