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暴走澳门,在祈愿井看到一张祈愿卡:“愿世上再无作业,世界和平”。不禁莞尔,可爱的孩子,在你眼中世上再无作业与世界和平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可见这作业如何地让你厌恶必欲弃之。但世上不能无作业,因为你要在学习练习中长大成人。可以祈愿的是,不要让作业摧毁了你的人生乐趣和内心善良,亲爱的孩子。
我最反感的教育,就是假借素质教育和兴趣培育的名义,满足父母炫耀行为的、急功近利的欲望的、扼杀孩子童年的各类兴趣班的父母赶场式教育。赶着孩子上无数的“兴趣”班的父母,生活中也一定是急功近利的人,他们在自己的人生中不懂得放慢脚步,欣赏自然,一天到晚在与别人争争斗斗,连细胞都充满如何巧取豪夺的气息,在这些父母的心目中,人生就是一场又一场的竞赛,“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孩子和他们一样,被塑造成只有斗牛士式的人生。见过网络上5岁孩子的所谓简历比博士的简历还要丰富出名,就看见孩子那对每个毛孔都渗透着争权夺利的急吼吼的欲望的父母。
孩子的童年在急功近利的父母手上只是炫耀的资本和玩偶,还美其名曰“给孩子最好的”,什么是最好的,孩子才有发言权,在童年时代,玩耍、睡眠、自由自在奔跑、欢叫就是最好的。打着呵欠赶场钢琴班、绘画班、英语班、舞蹈班的孩子,黑眼圈的孩子,一边弹琴、跳舞、背诵英语一边被父母赶着不断考级的孩子,没有童年的孩子,可怜的孩子,还有那5岁必须比博士简历还要重的可怜儿,你只是你父母的玩物。
我最反感的教育,就是学校、老师、家长共同密谋剥夺少年学习兴趣的各类“奥林匹克”学习班,科学的奥林匹克并不适合每个少年,国际奥运会上各国运动员占各国人数的百分之几?我们绝大部分人没有运动天赋的人都是看客不是选手。老师和父母逼着少年参与各类“奥林匹克”学习班,就等于是逼着我们每个普通人接受奥运选手的训练,让我们每个人都到奥运赛场去拼搏,这种逻辑直接剥夺少年的求知欲。
这一点我有教训:吾儿小学四年级数学成绩很好,老师和学校推荐他参加广州市“奥校”,于是去参加了考试,没想到果然考上了,于是每周末要穿过广州城送他去上课,他上课,我在外边游离等待,按照老师要求买了很多的书,一个学期下来,书都是空白,人累了很多,吾儿的数学兴趣就此止步。我发现了奥数大概可以造就个别数学天才,但是扼杀普通少年数学兴趣的问题,终止了所谓的“奥数”学习,当时让很多人不解,也让学校不解,少年考上奥校多不容易啊,应该是家长一起努力逼着让少年数学天赋激发出来。
我承认我不是虎妈,没有这个本事,不具备哄骂交加逼子成才的心态和能力,吾儿也不可能是数学天才。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后果,奥数班的直接后果是吾儿后来上大学也只愿意报考文科,用他的话来说,被奥数噎伤了。
如果你的孩子是天才,奥数等各类班可以助他成才,如果不是天才,建议你还孩子求知欲和天然兴趣,不要阻挡少年成长的阳光。被学校、老师和父母共同密谋被迫参加各种奥林匹克学习班的少年,可怜的少年。
我最反感的教育是千篇一律模版的考试扼杀年青人的独立思考,各种各样的考试让年轻人最关注最琢磨的就是命题者想要什么答案,我就给你什么答案,在这种教育体制下,背背背,学生的本分;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还奢谈什么创新精神?
我们的教育急功近利,源于社会的急功近利,社会的急功近利又加剧了教育的急功近利,于是各种奇怪的现象就产生了,而我们就见怪不怪了:人人都骂教育体制不合理,摧残人性,众多的父母又与摧残人性的教育联手,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用超负荷的兴趣班摧残儿童的童年童趣,用训练奥运选手的奥林匹克班摧残少年的天真烂漫和求知欲,用刻板的教育摧残青年的思考和创新。
一个又一个的怪圈,让人眼晕。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不应该只教会孩子竞争的技能(各类兴趣班就是技能教育而非素质教育),教育本身应该有人性和人生的宽度。对于孩子,让他体会到现在的生活就是幸福的和有意义的,就是为将来的幸福人生奠定良好基础的,而不是被各种额外的兴趣班考级逼得“我不想活了”、“太痛苦了”。
对于人生,良好的心态、健康的人格显然比一个好职业重要得多。在我看来,父母的成功就是父母成为儿女的朋友,可以彼此信任和支持,不是恩赐与被恩赐的关系,是发自内心的关爱和扶持,这就是家庭社会工作的家庭关系理想状态:界限清晰又具有弹性。
我最欣赏的一句话就是,哪怕全世界都背叛了你,你还有个地方可以去,就是“回家”,父母离世,不论哪个年龄段,人就成为真正意义的孤儿。
父母的失败就是父母成为控制儿女的上司(儿女绝对听父母的),这个时候父母可能很得意,可以干涉儿女的就业、择偶,因为“我儿子孝顺”,把你的人生想法强加给儿女,你认为你仍然是成功的父母吗?或者成为儿女的奴仆(成为免费保姆和提款机),终日劳作,甚至“儿呀,我真愿意是你家的一条狗(宠物狗)”。不管儿女升官还是发财,或者博士了博士后了,哪怕成为美国总统了,诺贝尔奖获得者了,我认为仍然是失败的父母。
因为判断父母的成功与失败,用的不是社会衡量个人成功与否的功名利禄标准,是亲情标准,伦理标准。
记得有些报道和书籍,说一个父亲培育了多少个博士硕士的,都可以出书了教诲别人了,说他的理想职业就是父亲,其实他教给孩子的全部就是读书而已,机器人也会读书。不能说他的那一窝儿女没有人性和人生的宽度,起码在报道里,我没有看到以父亲为职业者在这方面是如何言传身教做人的根本的:仁慈、友善、合作、奉献、宽容、反省……人性和人生最重要的内容被抽离,竞争竞争竞争,这种父亲职业值得炫耀吗?
还有父母出书,写女儿、儿子等如何考上哈佛等名校了,里面充斥的就是借助“给孩子最好的”用父母可怕的鞠躬尽瘁逼子成才的残忍,每一个尊贵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都是自然的恩赐,用你的鞠躬尽瘁“给孩子最好的、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威逼、残酷、糟蹋上苍赐予你怀中的生命的虎爸虎妈,于心何忍?于情何堪?
既然我们都意识到了回归自然的重要性,教子为何不能尊重自然?儿童的天性是玩耍,玩耍中学会合作和聆听;少年的天性是探索,自由自在中放飞探索的梦想;青年的天性是思考,有思考才能有创新。尊重生命的自然,就是给生命宽度和适度。父母们,别把你的人生强加给孩子,孩子只是自然借助你的孕育而来,他属于自然却不属于你,别把你的想法当作“给孩子最好的”,那是你的“最好”,不是孩子的最好。
新年祈愿:毎一个孩子都有自由健康成长的空间,不再受如狼似虎的父母坑害,爱你们,亲爱的孩子,人类的天使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