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26迷洛克
我在故宫修文物
前不久刚播的纪录片,主要是重点记录故宫书画、青铜器、宫廷钟表、木器、陶瓷、漆器、百宝镶嵌、宫廷织绣等,该领域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复过程和修复者的生活故事。
说到纪录片,我的第一反应是无聊,内容官方化。但当我开始看《我在故宫修文物》时,竟然觉得好好玩,感受了不一样的东西。
一堵厚墙之隔,宫里就是另外一个世界,与时代脱了节。他们专注于修复破损的文物,工作保留师傅带徒弟的关系,吃的杏子是亲手栽种的,女生不能化妆不能喷香水,交通工具是骑自行车。看似枯燥乏味的工作,但我从文物修复者的身上看到的是认真、尊重和发自内心的崇敬。
这一辈的师傅们,基本都是上一代人传下来的手艺,跟着师傅磨炼出来的技艺。在故宫中,却也发现了不少年轻的面孔,他们多毕业于高校学院,受过高等教育。我有点不明白,难道他们一开始就喜欢修文物吗?他们是怎么沉得下心?
孔姐的故事给了我答案。孔姐,中央美院毕业,具有很强的美术功底,刚毕业那会也想着自己干点啥,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因缘巧合来到了故宫修文物。经过很长时间的适应期,后来做着做着也开始觉得很有趣,这些文物都是有生命的。“在修复的过程中,你是凑合就行,还是不能凑合,这是自我的要求,也是前辈们能传递给我们的精神。”
所以,我在想,文物修复者并不是一开始就爱上修文物的,意义产生在他们很认真地对待手头上的事情,并把自己融入进去,给予文物新生命的同时,也是自己生命的升华。
前几天我在《谁的青春不迷茫》的观后感中,提过成功人士的说法:要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然后持续地专注。我相信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有两条途径,一是天生就知道自己的使命,二是在坚持认真做好手头事情后产生的热爱。
想起了早前看过的电影《入殓师》,主人公大悟,在他斥巨资买了一把昂贵的大提琴后,却在几个月后被告知乐队解散。没有了经济来源,只好带着妻子回老家生活。在找工作时,莫名其妙地应聘上了入殓师,实际上就是给逝去的人清洗化妆,让他们美美地走向另一个世界。从一开始的恶心呕吐,到后来的敬重,对生命的热爱。在认真对待的过程中,他见识了生命的不同形式,向死而生,才会真正惜生;热爱生活,才会严肃地看待死亡,尊重死者。
对于自己的工作,他们都因为坚持,然后才有了热爱。
你呢?你是因为热爱才坚持,还是坚持才热爱?
说到修文物的意义,有位木匠师傅的说法很让我感动,转述给你听。
文物跟人其实是一样的。
我们从过去最早的时候说,玉有六德,以玉比君子,玉就是一块破石头,它有什么德性啊?但中国人就能从中看出德性来。所以中国人在做一把椅子,就像在做一个人一样,他是用人的品格来要求这个椅子。
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所以,我跟你说,古代故宫的这些东西是有生命的。人在制物的过程中,总是要把自己想办法融到里头去。人在这个世上走了一趟,虽然都想在世界上留点啥,这样才觉得自己有价值。
很多人都一般认为文物工作者把文物修复好了,所以他才有价值。其实不见得这么一个简单的方面,他在修复文物的过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对它的体悟,他把自己融到里头了。
文物是死的,要它的目的,就是要让它传播文化。不是说文物就是保留一个物品放在那,那没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