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
学生时代,我的历史课学得一塌糊涂,甚至于连敦煌在哪里都不知道。毕业之后,如果不在牌桌上,我还时不时地冒充自己是文艺青年,买些闲书看。大概是1994年,购得一本书《文化苦旅》,作者是余大师。大师的夫人是我老家人,所以,大师自己可以算是我老家的女婿了。据说,大师已经是他们那个圈子里的巨富。现在,有好多人发文指出大师的文章、作品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我的水平有限,实在无法看出来。这些都无法妨碍我当年无比地崇拜大师,他的新作看到就买。巜文化苦旅》的开篇就与敦煌有关,最有名的那篇叫巜道士塔》,从此之后,我才大概了解敦煌的基本情况,也是极肤浅的一点印象。文中观点认为,王道士是敦煌经卷流失海外的第一罪人。很多公开的资料我都找了一下,这次到了敦煌,就把过往发生的事情做一个简单罗列。
一个道士
王道士叫王圆箓,敦煌最大的那座道士塔就是为他修建的。王道士出生在湖北麻城,离我老家也不远。王道士属于道教全真派,什么是全真派我也不懂,只是知道他和巜射雕英雄传》中丘处机同门,很可能也是一个武林高手。作为当时莫高窟实际的掌门人,他负责修缮、整理等等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工作。
一个道士的梦想
王道士有一个梦想,一个很执着的梦想,那就是:想重新翻修他自已的道观,搞点基础设施建设。按说,这个梦想很正确,也很实际。但是,别忘了,搞基建,你得准备好一个东西:那就是钱!官.府又不给拔款,资金只能依靠王道士自己解决。王道士也没辙,筹钱方式估计只能依靠香火钱或者自己出去化缘。敦煌那破地方,当年鸟都不拉屎,香火钱估计指望不上;化缘吗?那里地广人稀,地穷人贫,上哪儿化缘去?所以,修道观这件事可能一直是王道士心头的一个梗。
一个偶然的发现
1900年5月份某天,王道士和徒弟在清理一个洞窟里的积沙时,发现里面有一个暗室。我估计,当时王道士肯定心花怒放:这次我的基建资金有着落了!要是一个洞里全是财宝,那该多好?让王道士失望的是,当打开密室,发现里面全是文书、经卷,哪里还有金银财宝的影子?失望的神情挂在了王道士的脸上。但是,王道士也没有忘记他自己的职责所在,他隐隐地感觉到:这些经卷或许有用。所以,很快他就带上少许经卷骑上自己的毛驴,面见了当时的知县大人。知县面无表情地收下这些经卷,就让王道士回去了。王道士没有死心,又带上一些经书去找知府大人。我猜想这位知府先生可能是一位书法家,当他看到经书上的字时,认为这上面的字没有他自己写得好,无甚价值。据说,当敦煌发现藏经洞的消息传到了省里,有识货的人见过经卷之后,认为确有价值,建议将所有经书运到省城统一馆藏。但是,这样做预计要花费5、6千两白银,没人出这笔运费,这个提议也就不了了之。但,责令王道士妥善看管、保存。
一等就是七年
其实,敦煌藏经从它被发现之日始,就开始㳘失,觊觎它的人主要是当时有文化的当.权者。对于这些人,王道士可能完全没有能力和勇气去拒绝的。经书又不给搬走,官.府还责令王道士好好看管,上面时不时有人下来要拿,从这时候开始,王道士突然发现自己守着的是一个,哦不对,是一堆滚烫的山芋,扔都扔不掉。百度百科上讲,后来王道士还通过其他渠道上报给了京城方面。那,我们再看看1900年前后京城发生了什么?1900年,还是老佛爷说了算,天下是她的。这一年发生了很多事情,年初京城就很乱,乱来乱去,老佛爷意气风发,一个女人向全世界宣战。战斗的结果,就是她自已被八个扛qiang的鬼子一直赶到了西安,史称"庚子之变"。你说,上面当时自己都一头包,哪里有心思去管王道士这堆破烂事情?无奈的王道士只好守着一堆火,快要把自己烧死,这一等就是7年,直到一个人来到了敦煌。
一个英国人
七年,有小孩的话都该上二年级了;七年,孙悟空都快要出师下山了;七年,按照以前的提法,再坚持坚持,日本鬼子都该投降了。所以,这七年王道士过得肯定很不容易,注定很不安宁,不光是道观没钱翻修,天天还要守着一堆烫手的山芋。正当王道士苦熬时日,不知何时是尽头的当口,1907年,来了一个英国人,此人叫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斯坦因其实是匈牙利犹太人,后来才入的英国籍。此人热衷于考古,兴趣在中亚和东亚,最崇拜两个人,一个是马可波罗,另一个是唐玄奘。他通过印度进入中亚考古多年,于1907年来到了敦煌。虽然他不精通汉文,但是当斯坦因见到敦煌藏经之后,也还是立刻认识到其真正的历史价值,就想把这批东西弄走。用什么交换呢?当然是金钱!王道士一开始还不同意,怕祖宗和菩萨怪罪,自己担待不起,奇怪的是王道士倒不是太害怕官·府追责。这说明,这七年当中,除了时常有人要经书用于个人私藏之外,上面官.方压根就没有过问过。所以王道士心里也有底气。为了促成这笔交易,斯坦因开始忽悠:第一,自己确实喜欢这些东西,承诺运回去之后,一定妥善保存(这个是真的);第二,自己是洋和尚,唐僧是自己的偶像,我是效仿唐僧来东方取经的(这完全是忽悠)。佛、道,都算是信教,这样就拉近了斯坦因和王道士之间的距离。这笔交易最后还是成功了,我个人认为还有另外两个重要原因,否则仅仅依靠斯坦因自己忽悠是远远不够的。首先,斯坦因从新疆同行带来了一个蒋师爷,当翻译做中间人。蒋师爷是湖南人,斯坦因的湖南口音就是向蒋师爷学的。王道士是湖北人,湖南、湖北紧挨着,荆楚大地,老乡关系,估计王道士就心动了;其次,这一点是最重要的,我猜斯坦因的岀价额肯定是高于王道士翻修道观的预算。这一点,对于着了魔要搞基建的王道士来说,太有吸引力了,实在无法拒绝。另外,王道士可能还觉得,这堆破烂上面没人真正管,又有很多人空手跑来拿,现在有个傻子用银子来换,自己好趁这个机会把这个烫手的山芋给扔掉。结果就是,斯坦因从容地挑选了二十几箱他认为有价值的,经印度运往了英国,现藏于大英图书馆。
一个法国人
保罗·伯希和是法国人,在西方汉学界鼎鼎大名,学界公认。伯希和于1908年初循着斯坦因的足迹也来到了敦煌。总得讲一个先来后到,伯先生只能挑斯坦因剩下的。这个不比上桌喝酒,后来的要罚酒三杯,酒也不会少喝,此处就不一样了。伯希和此人精通汉语,这一点帮了他自己的大忙。因为斯坦因不通汉文,虽然斯大哥运走的经书最多,达到了七千多卷,但是质量价值没有伯希和看中的好。最后,伯希和用500两银子,带走了两千多卷经文,现藏于法国guo家图书馆。王道士,这个基建狂魔又盘算着用这几百两银子去翻修莫高窟洞窟,可能老王也没有私吞,因为我没有找到有人讲这一点的证据。48年前,英法联军把最好的皇家园林给烧了;48年后,他俩联手又把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给搬空了。所以,千佛洞现在也是著名的爱guo主yi教育基地。紧接着跟来的有俄国人、日本人,都有收获。
一鸣惊人
人,总是喜欢显摆的,读书人也一样。1909年,伯希和带着一卷敦煌经文的珍品来到了京城,向人展示他的发现。见到经书的罗振玉、王国维等人大吃一惊,充分地认识其价值之余,也发现实物大多已经散落海外,回天乏术。由此,随后诞生了敦煌学。当敦煌研究所第一任所长常书鸿在巴黎街头看到《敦煌图录》时,已经是1935年的事情了。令人伤感的是,敦煌在国内,敦煌学却在国外。
一个假设
敦煌经书如果当年没有被偷走,最后的结果会如何?有两种可能。第一,一直由王道士保存的话,至他去世的1931年,这当中还有24年的时间,我不认为王道士会完整地保存下来。因为,上面初一有人来拿经书,十五又有人来要经文,而这些人又是王道士得罪不起的,只能任人宰割,日积月累迟早会被拿个精光。更何况还要经历随后的战乱,保留下来的可能性不高;其二,即使完整地保留到上个世纪60年代,你认为它能幸存么?当年,古籍可是整车整车地被毁。假如你实在要和我抬杠,讲什么决定烧也要你亲自自己点火,那我反驳不了你。真要和我抬杠,你也抬不赢,曲阜那座保存了两千多年的坟,历朝历代都没啥事,到你手上为什么就给挖了?对敦煌壁画最严重的一次破坏,还是一个专业人士,某著名国画大师临摹壁画破坏了很多。而,敦煌经书真实的现状就是:那些流落到海外的敦煌古卷,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哪怕你看到时会心酸地落泪。
一部情景剧
这次到敦煌莫高窟,还观看了一场室内情景剧《又见敦煌》。简单说一下,该剧对王道士给的时间和批判过多,剧尾生硬地追随主旋律,个人认为算是败笔,当张议潮带领河西沙州回归之时,还是原来那个大唐盛世吗?但是,该剧对普及历史、文化,确实是一个新鲜的手法,因为它是一个穿越剧,挺吸引年轻人的。
一点个人看法
王道士过于渺小,身体单薄,历史的重担让他一个人背,他是背不动的。如果他不是执着地想弄点银子来翻修道观和洞窟,估计那堆经书他会老老实实的看着,人家看管了七年就是证据。经书后来的命运也不好讲,因为已经发生的过往再怎么假设,都是无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