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在找工作中是一个高频出现的词,很有意思的是这个词好像只专属于我们这一代,在父辈们的字典里,没有“迷茫”二字。这大概是因为迷茫的原因通常是因选择而起的,当你只有唯一选项时,你不会迷茫,比如我们的父辈生活中工作机会稀缺的年代,他们的工作通常是被分配的,没有选择,所以不迷茫;而我们之所以迷茫,是因为工作机会太多,不知道自己要干啥,能干啥,所以就陷入了迷茫。所以找工作时破除迷茫的前提是我们清楚知道什么样的工作适合自己,然后针对性的去匹配。
我们每个人能工作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从20岁开始计算到60岁结束,大概40年的时间,在这40年的总量里,我们尽可能的让自己有好的工作结果和好的工作心情,否则,每一分消耗都是自己的。但要达到这种理想状态,通常只靠努力是不行的,事业结果通常不是努力的收获,而是选择的必然。所以我们在选择每一份工作的时候都要慎重。什么样的工作适合自己呢?需要满足以下三点:1、有意愿;2、有能力;3、有价值。
有意愿
意愿是做好任何事情的首要条件。小成靠聪明的勤奋,但大成一定还得靠满分的意愿。
所以能否做好一项工作,意愿一定是很关键的事情。在上学的时候或许我们都有过第一次追求异性的体验,如果我们暗恋一个异性,就会希望对方关注到自己或成为自己的男女朋友,但因为是初恋所以并无任何可参考的经验,于是我们会上网去搜索,去买相关的恋爱秘籍,去请教朋友,去看高分爱情电影,总之会自发去学习,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有足够强烈的意愿度。
意愿是很重要,可是搞清楚自己的意愿对于很多伙伴来说才是最困难的事情。因为我们离自己的心太远了,以致于很难清楚自己的感受。可以按照以下三个方法去深度挖掘:
1、你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很自在,很享受?
2、你最佩服的人是谁?他身上有什么特质?
3、你憧憬什么样的工作方式?
搞清楚这三个问题,或许可以挖掘出你内心深处的意愿。基本能定个大基调,比如工作类型是室内还是户外;是创意型的还是操作型的;是需要高挑战的,还是按部就班的·······
有能力
职场始终是一个交换场,是用我们自己的价值去交换职业的回馈,所以我们能提供什么决定了最终我们可以得到多少。能力就是我们创造价值的前提。
了解能力之前,我们需要先清楚能力到底有哪些。
专业技能,这个要求你既掌握了足够的理论知识,又能实际操作完成,还具备相应的才干。有些职业对专业技能的要求很高,比如演员、医生、教师、工程师、人力资源等等,这些职业的进入门槛比较高,但薪酬水平也相对较高;还有些岗位对专业技能的要求不太高,例如行政、销售、客服、统筹等等,这些职业就不太强调专业技能。所以你具备一些什么专业技能呢?需要分析。
通用技能,这是一种可高度迁移的技能,在任何场景下都可以修炼,且可以一直持续,例如目标管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沟通能力、情绪管理能力、自我驱动力管理能力、学习能力等等。越是不强调专业技能的工作对通用技能的要求就越高。
你可以客观评估一下,你现在拥有什么样的能力,专业技能还是通用技能,可以满足哪些行业,哪些企业,哪些职业的要求?
有价值
了解完自己的兴趣和专业之后,可以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但我们还需要进一步了解职业信息,争取让自己的价值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换取最合理的回馈,但我们了解自己相对容易,只要关上门思考一天,方法对了总能摸索出点儿什么。对职业信息的了解才是真正有难度的事情。这个分享两个方法:查询+访谈。
查询:你可以查看招聘网站,了解以下大概的分类情况,在里面寻找出一些关键词,然后逐条跟自己进行匹配,用排除法进行删减;
访谈:当我们想要做一件事的时候,往往会头脑发热,热情过度,甚至高估自己,所以我们还需要找一些当事人去了解真实的情况。那么访谈可以让我们了解真相。我们可以通过关系去找到你领域里面那些待得比较久得前辈,跟他们做一次深度沟通,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
以上这两步都完成了,基本上你也能清楚得知道自己是否能在这里创造和发挥价值。
一份合适的工作一定是兴趣、能力和价值的综合体,找工作的时候需要思考清楚了再行动,因为找工作从来都不是目的,而是实现梦想的手段,所以如果我们真的还很迷茫,不清楚自己到底要干什么,那就先停下来,思考清楚,调整好了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