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听过一个笑话,有一个人说就算给我50年时间去写一篇论文,我还是会等到最后一天才动笔。
当时觉得好笑,后来才发现那不就是我自己。
当初信誓旦旦地说我一定要在大四前拿到驾照,然而如今马上毕业了还没有报名;在最初创建个人公众号的时候,想着第二天就开始写文章,然而还是过了四五天才发表了第一篇文章;五一在家的时候一直在想要赶紧回学校写论文,然而直到现在我还没有动笔。
就算是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还犹豫着要不明天再写吧,我甚至在公车上已经想好了理由,“今天已经很累了,到寝室就九点多了,歇一会吧”,所幸我还是把自己劝住了,因为我知道如果今天不去做的话,明天还是会找到不写的理由。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拖延,可能只是表现在不同方面而已。每次新年伊始总是会许一堆愿望,然而到了年末又实现了几个;直到临考前一晚才去复习;事情非要拖到火烧眉毛才去做;收藏夹里收藏了无数东西,却从来没有看过;总告诉自己明天再做,然而明日复明日... ...
有时候我们能够及时发现并遏制,但并非每一次都能完美解决这个问题。
对某些人来说,拖延就像花朵,很容易摘除,但是对更多的人来说,拖延就像一片蒲公英,它们根深蒂固,无法轻易根除。
记得有一个朋友曾说,她觉得自己的拖延症很严重,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她买了《拖延心理学》这本书,然而直到她在讲述这件事的时候她还没有翻过这本书。。。
此处应有乌鸦飞过。
反思一下自己,我也经常是把事情拖到最后才去做的人,我一度告诉自己“这都是没有时间导致的或者我不知道现在该怎么做,不能怪我,我其实是很想完成的”,然后把希望寄托于“明天”,后来才明白这些不过都是自己的心理安慰,只是为了减少负罪感而找的借口,即使“明天”有时间,我也不一定会去做的,大多时候我更愿意用这个时间去看看朋友圈,刷刷微博。
《拖延心理学》中有这么一段话,
在一开始,拖延者往往信心满满,当你刚刚接受一个任务时,总觉得自己这次一定会以一种有条不紊的方式将它完成。虽然你感到自己不能够或者不愿意马上开始,但是你还是相信:不管怎么样,事情不需要你做什么特别的安排,总会自然而然地启动。只有当一段时间过去之后,你发现这一次的情况并不比以前好多少的时候,你的希望才变成了担忧。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过分高估了未来的自己,总以为明天会表现得更好,日复一日,当我们发现这种期待快要落空的时候就会变得很焦虑,压力也逐渐增重,知道“最后日期”越来越近,我们的焦虑就会更大,我们可能会不停地责备自己为什么没有早点开始,甚至会影响我们做其他事情的心情。
拖延和等待,是世界上最容易压垮一个人斗志的东西。
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当被逼到最后的时候,我们可能已经绝望了,我们开始怀疑自己,这时就会有两种可能:一是背水一战立即去做,而是破罐子破摔索性就放弃了。
无论是什么样的结果,这件事情总算是告一段落了,然后我们就会寄希望于下一个任务,我们总认为在面临下一件事的时候,我们一定不会像上次那样,一定会表现得很好,然而事实表明,大多数人都会无数次重蹈覆辙。
为什么我们会一再拖延呢?
很多拖延者担心被他人评判或者自我评判,害怕自己的不足被发现,害怕付出最大的努力还是做得不够好,害怕达不到要求。
因为害怕失败,所以选择了逃避,有时候我们的确会因为这部分原因而变得拖拉。其实如果我们能正视“失败”和自己的不足,就会很容易克服这一点了。
说了这么多,到底该如何改掉自己的拖延症呢?
有几个方法和大家分享:
- 将工作安排在一天当中效率最高的时候
在效率最高的时候,我们往往能更加集中注意力,这时完成的几率也比较大;
- 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
这里指的是具体而实在的目标而不是泛泛而谈,可以将你要做的事拆分成一件件的小事情,然后将这些小事作为一个个小目标,这样完成起来就会快许多;
- 不要急于求成,每次迈出一小步
不要一开始就想着一下子做完整件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每次迈出一小步,只要坚持去做就好了,马克吐温曾经谈论自己的写作方式——他常常会面对一张白纸好几个小时,写了又划掉,一直到有一句“真实的句子”被写出来,然后他对自己说,“如果我们写出来一句,我一定能写出 下面一句”,一直到完成整本书,我想这也同样适用于我们。
- 当你按时完成时,给自己一个奖励
每个人的大脑中都有一个“奖励系统”,当你知道做完这件事会有一定奖励的时候就会更有动力,正如小时候大人们总说考一百分就买心爱的玩具一样,因为心中有了一份期待,就会更加积极地去做,例如我在写这篇文章一度想要放弃的时候,就告诉自己“写了可能会有人点赞哦,开不开心,或者你可以去刷一会微博呢”,然后咬咬牙还是继续写了下去。
拖延,在每个人身上表现都不尽相同,我想大多数人都深知它的危害,它给人造成的无用感和空虚感,最终摧毁一个人的意志,日复一日摧毁一个个本来很有能力的人。
所以,我们可千万不能放弃治疗啊。
顺便安利一本书啊——《拖延心理学》
也许是良药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