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诗偕老:陪儿预习九年级古诗文的三重奏
一、观其大略:把山河收入一眼
“妈妈,这篇《鱼我所欲也》好拗口!”儿子皱着眉,像咬到一枚带涩的青梅。
我笑着让他先合上书,带他走上阳台。夜风拂动桂花,暗香浮动。我说,读古文有时像看夜景——不必先数清每一盏灯,要先看见满城星火。于是我们回到书桌,我让他用荧光笔随意划出最闪的句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其余暂且留白。只这一句,便足以让孟子的浩然之气,在夏天的夜里轻轻震颤。
次日清晨,他主动复述:“舍生而取义者也。”那一刻,我知道“观其大略”已在孩子心里种下第一粒星火——先见森林,再见树木,而后才能听见风穿林叶的呼啸。
二、会意读书:把热泪留在胸口
轮到《行路难》。李白的长句像黄河奔腾,我怕他被浪头打懵,便说:“这次只追一束光。”我们圈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问他,这两句为何闪光?他想了想,说像游戏里终于通关的提示。我大笑,却也惊喜——少年已在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去“会意”。我们不再纠结“金樽清酒斗十千”到底多贵,只在“破浪”与“沧海”之间,听见诗人胸腔里的鼓点:咚、咚、咚。
后来,他把这句写在本子上,旁边画了一艘白帆小船。我知道,诗已穿过千年,稳稳泊进他的青春。
三、八面受敌:把回声叠成群山
真正让儿子“上头”的是《岳阳楼记》。我提议玩“八面受敌”——每读一遍,换一把钥匙。
第一遍,我们当地理学家,查洞庭湖的卫星图,看“衔远山,吞长江”如何实景对应。
第二遍,我们做气象员,在草稿纸上画出“淫雨霏霏”与“春和景明”的两幅天气图。
第三遍,我们扮政客,讨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能否写进班规。
第四遍,我们回到母子身份,我问:若你是滕子京,被贬巴陵,还会重修岳阳楼吗?儿子沉默许久,说:“会。因为我要让后来的人,登楼时想起的不是我的倒霉,而是湖面的光。”
四遍下来,他忽然说:“妈妈,我觉得范仲淹在替我写文章。”这就是八面受敌的回声——每一遍都在击掌,每一遍都在应答。
把诗种成日常
如今,预习进行时,课本合上,诗却未离场。早晨他赖床,我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调子喊:“云横秦岭家何在?快点起床吃早餐!”他笑着下了床铺。
我想,所谓“古诗文的奥妙”,不过是让千年前的月光,依旧照进此刻的窗棂;让古人的哽咽,变成今人的哼唱。陪儿子读诗,我亦重新被诗陪读——我们母子,就这样与诗偕老。
今天,你准备用哪把钥匙,再开一次古诗的门,体验诗人笔下的万般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