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变,课堂才会变;课堂变,孩子才会变。
2.课比天大
3.课改不能推动的三个原因: 惯性——经验主义在作怪(不愿改),惰性——畏难情绪弥漫;任性——系统思维缺失(不会改)
4.碎片化经验,带不来系统改变;孤独式探索,形不成课改生态;资源库缺失,找不到工具支撑。
5.学为中心的课堂步骤:读资源、做笔记;联前后,理结构;试探究,初体验;提问题、备共学
6.质疑:问题比答案更重要,方法比知识更重要,信任比帮助更重要
7怎样理解“创建幸福的理想课堂”?一个人真正的幸福不是待在光明之外,从远处凝望光明,朝它奋力奔去,就在那拼命忘我的时间里,才有人生真正的充实,他给人的感觉,就是他的前面还有一束光。
8.落实有效教学框架的三件套:学习的目标、学习任务单、学习共同体,浪漫阶段:我有发现要讲,我有问题要提;精确阶段:我有专题要研究;综合阶段:我有个创要写。
9“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在学习方式的要求,“自主”是“合作”与“探究”的前提和基础。预学,是自主学习。即使是传统的教为中心的课堂,也应提倡“先学后教”。
10.佐藤学主张:课堂是三者之间的对话场,是师生围绕知识篝火的载歌载舞。
11.人工智能是教育变革的加速器,但教育的本质永远是心心相印。技术是船,人文是舵,没有舵的船会迷失方向,而没有船的舵会失去意义。——石健
12.AI不仅是工具,更是驱动教师成长的智慧引擎,通过AI赋能,教师从量变到质变,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更重要的是,这种成长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一个共同体的协同进化。——谭云鹤
13.课堂不是老师的独角戏,而是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理想课堂应该具有三大关系:开放平等的师生关系,高效优质的目标达成,技术赋能的精准定位。
14.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挑战与机遇并存,我要用技术点亮课堂,但也不能丢掉教育的温度与深度。
15.在目标追求上,以“核心素养”为一
在训练内容上,以“语言运用”为一
在教学设计上,以“学习任务”为一
在教学结构上,以“良好的教在与学关系”为一
在教育技术上,人工智能赋能“教”与“学”为一——刘恩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