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说一说影评人这个群体。
上个星期,电影类大号“毒舌电影”完成A轮融资,由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领投,估值高达3亿元。相信各位对“毒舌电影”应该比较熟悉了,内容以提供电影评论和推荐为主。最近半年粉丝从80万增长至超过200万。本周,“毒舌电影”排在榜单第29名。
via毒舌电影
如果说走小白用户路子的“毒舌电影”拿到投资是时间问题,但我最近听说也有资本在和专业范儿十足的“虹膜”接触,足见大众对电影评论需求之猛烈。
“毒舌电影”的创始人团队来自于网易、《东方早报》《看电影》等媒体,负责选片的人员曾是参与过金马奖评审和上海电影节评审的专家,整个团队水平较高。而“虹膜”团队那更是了不得,主编magasa是国内唯一一位戛纳电影节国际影评人评委,其主创有法国戴高乐大学电影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大旗虎皮,担任华语电影传媒大奖、第50届金马奖评委的木卫二,唐茶创始人李如一等等。总之“虹膜”可以说是微信平台上最专业的电影公众号之一。
via字节志
虽说现在电影的微信公众号一堆,但是影评人严重缺乏。绝大部分电影自媒体还处在迎合受众阶段,内容质量低下,比如排在本周榜单第四十五名的谷阿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系副教授唐宏峰直言目前网络影评“缺乏深度、碎片化阅读、文风油腔滑调”。也难怪,当前普罗大众对电影的审美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粗陋的个人评论带着一种“唯我独尊”的中二气息,寻找着电影审美的自我存在感,充斥了互联网电影评论的绝大部分。影评人“桃桃林林”模仿个别观众的口吻开玩笑说:“如果我喜欢的电影你打低分,那你是在装逼,你以为自己有品位?如果我讨厌的电影你打高分,那你不是傻逼就是枪手。当咱俩打分相同的时候,你才是值得信赖的影评人。”
然而一定程度上,也不能赖观众。随着传统媒体的逐渐没落,迫于生计一些媒体出身的影评人难免被制片方“招安”而说违心话,因此出现了“红包影评人”这一称号,丢失了作为影评人最本真的立场。而微博、微信的出现,进一步降低了影评的门槛,自称影评人的红包写手越来越多,“影评人”这个称谓不可避免地遭到污名化,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影评这个领域已经成了电影的宣推环节。绝大部分电影评论没有“建立在对电影历史的洞察与对媒介本性的反思之上,我们的电影文化仍然是贫瘠的。”(magasa语)
安德烈·巴赞
上个世纪50年代,被誉为“电影的亚里士多德”巴赞创办了《电影手册》杂志,旗下集中了像特吕弗、戈达尔、侯麦、夏布罗尔等一批优秀的影评人。这些年轻人作为电影的狂热爱好者,推翻电影史上已成定式的理论和技法,主张还原普通个体的原生态状态,并提出了“作者电影”的概念。
左起:勒鲁什、戈达尔、特吕弗、马勒、波兰斯基
后来的故事就是这几位影评人将理论付诸实践,掀起了电影史上重要的“新浪潮”,引发了现代主义电影思潮的第二次兴起。
在美国,影评人的地位高到令国内同行羡慕嫉妒恨,有时候影评人能主导一部电影的命运不是开玩笑。被称为“美国第一影评人”、普利策奖获得者罗杰·艾伯特的大拇指肯定,通常能够决定了该片的票房和DVD销量。
罗杰·艾伯特viawww.rogerebert.com
艾伯特不仅影响票房,他还最先发现了包括斯皮尔伯格、马丁•斯科塞斯和奥斯卡影帝阿尔•帕西诺等一大批电影人才。
当然,我上边说的都是建立在发达、健全的电影工业体制和经历过审美启蒙的观众之上的。反观国内,体制落后30年,整体观众素质落后100多年,也难怪“红包影评人”的出现。
Magasa说影评人的独立“至少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不向片方输诚,二不朝大众献媚。捍卫电影本身的价值才是影评人的天职,捍卫票房不是。”
周黎明
本人非常欣赏的一位影评人,曾任第37届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评委,China Daily副总编辑,被《洛杉矶时报》称为“中国罗杰·艾伯特”的著名文化学者周黎明,曾放下身段痛批《小时代》。当然,周黎明的微博被郭敬明粉丝的几万条各种不堪入目的污言秽语淹没了。很多业内人士不解,以周黎明的身份,为什么要对牛弹琴一般地趟这摊浑水?而看过原文之后,我才发现他对这个时代审美和价值观的深深担忧。或者说,周黎明最大的失误是:以为这个世界是讲理的。这,是一出悲剧。
沙丹
然而,令人欣慰的是,相对独立且高质量的电影评论越来越多,资本也在慢慢倾斜。“毒舌电影”已经从取悦大众的黑历史中走出,在引导观众审美倾向的路上越走越顺。不少观众在“毒舌电影”完成启蒙之后,关注了“虹膜”“开麦啦”“非一流评论”“文慧园路三号”等公众号。有人说“这届观众不行,且将长期处于不行阶段”,但整体状态向好发展不值得令人欣慰吗?
本榜单根据7月19日至7月25日全网数据统计生成。其中社交指数根据关键词在社交媒体上的热度得出;热评指数根据关键词在全网的点评、互动热度得出;搜索指数根据关键词在搜索引擎上的热度得出;今榜总指数根据关键词在社交、热评、搜索等三项指数加权综合得出。本榜单由今日排行榜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