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重视教育和关注孩子发展的时代,家长比过去任何一个时期都要重视对孩子的成长和智力发展。我们习惯用“天赋禀异”、“天资聪明”等词形容一个人智商高。然而有一些孩子,却从小就被打上“愚钝”、“学习障碍”等标签,那么这些所谓的“不聪明”的孩子,就会一辈子平平庸庸,默默无闻吗?
那么,天赋和智商是否能对人生起决定性作用?所谓的高智商者背后的奥秘是什么?刻意练习为什么能给人带来突破性成就?普通人想要提高创造力、实现人生目标,有没有什么诀窍法门?
首先,智商测验不是一个绝对值,而是一个相对值,它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个观点告诉我们,不能单纯依靠某次的智商测验值来评定一个人。
一提到智商,我们首先的印象就是一个个数字化的呈现,智商越高,就证明这个人越聪明。但是,心理学家认为,智商测验的数值其实不是绝对的,它只是一个相对值。这个数值会存在一定的误差,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测试出来的智商分数也会不一样,有时相差值,竟高达16至26分。
作者指出,与学校相关的因素能够影响一个人的智商分数,比如教师的教学质量、学校的课程以及课外活动等,这些因素会对一个人的大脑成熟度产生影响。另外,被测试者的很多个人因素,也会影响智商测试的结果。例如,被测试者的焦虑程度不同,反映出来的智商测试分数也不一样。同样的一个人,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比在焦虑的状况下测试出来的智商分数要高。
由此可见,智商测验只是一个相对值,它事实上忽视了诸多的环境因素。因此,理性认知的第一步,就是先明白智商测试的局限性。
那么,所谓的智商测试并不能准确地表明人的智商水平。
那么在我国,使用学习成绩来判定人的智商高下来确定智商呢?这其实同样是一种错误的方法!
在我国的应试化教育中,普遍的看法是: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一定聪明,学习成绩差的孩子就一无是处。事实真是这样吗?我们不妨先从人群中智商的分布状况谈起。
据调查显示,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智商分数在100到115之间属于正常智力范围,超过130的孩子属于智力超常,到达160的是天才,低于90的是弱智的孩子。而统计研究显示,在我国智商低于90与高于130的学生,加起来仅占学生总数的2%。
即使是这2%的极端个体,智商高低也不能完全决定他们的人生高度。例如,有一位名叫卡尔·威特的德国人,在出生的时候,被医生判定为“痴呆儿”,但是经过后天的努力和正确的家教,他取得了常人都无法达到的成就——14岁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就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
因此,我们知道,绝大多数人的智商都保持在一个相对平均的数值。即使你真是天资聪颖或天生愚笨,这也不会决定性地影响你未来的人生高度。如果你认为自己已经足够聪明,就不思进取,最后就只能原地踏步,沦为平庸。而那些被认为“天生愚笨”的人,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却反而能够达到正常人所无法企及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