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建构主义理论认识“知识”
读《给教师的建议——关于获取知识》有感
沂源县南鲁山镇中心小学 张涛
《给教师的建议》第七篇《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和第八篇《关于获取知识》两篇文章,在我看来是“知识”的姊妹篇,文章有较强的连贯性。在读第七篇时我就表达过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想法,在第八篇中,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这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必要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对知识的理解只能由学习者依据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这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苏霍姆林斯基在文中说:“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目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提出疑问。”从建构主义学习观来分析这句话就能把学习的过程表达的比较完整。
第一,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常常需要通过与其助学者组成的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过程。所以教师在学习中的作用是——“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目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提出疑问。”而不是让教师直接传导给学生知识。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实践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主动的意义建构者。教师不是学习的主体,只能算作学习的“助学者”,“助学者”的角色必须承担一起参与有效学习的责任,否则就不能称为是“助学者”。
第二,知识不可能脱离情境而存在,因此,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所以在很多研究都都提出了不同的“情景教学”。“情景教学法”由英国应用语言学家在1930年代到1960年代发展形成,在中国最有影响的“情景教学法”是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教授“创立”的,情境教学法是指在课堂上,教师有目的的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趣,以形象为主体的主动、具体的情境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技能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备课的时候,你要从这样的角度对教材进行深思熟虑:找出因果联系正好在哪里挂钩的,初看起来不易觉察的那些交汇点,因为正是在这些地方会出现疑问。而疑问则能够激发求知的愿望。”李吉林教授的“情景教学法”在表述创设策略中强调:“学启于思,思源于疑”。深刻说明了设疑与思考问题的紧密联系,只有“设疑”,学生才能产生“疑问”,有了疑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思维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以疑激情,使学生处于想解决问题,但靠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又无法解决的矛盾中,跃跃欲试。苏霍姆林斯基所提的是在备课当中要考虑的的,李吉林教师说的是情景教学的课堂实践,都是在“设疑”和“思考”中的生成新的“知识”中表述的。
创设设疑式情境,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处都可以设疑。这样,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时刻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注意力和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处在积极的活跃状态,开动脑筋,创造的灵感和顿悟不断产生,尝试探寻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