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学习“立志”,体验到一种“被撑起”的感觉,“脊梁骨挺立”的感觉,我感受到当我内心志向明晰的时候,脊梁骨就会非常正直,就像大树的根扎得稳稳地,树干粗壮挺立,风吹雨打不会动摇。孔子尚且经过15年左右的学习探索才坚定了做圣贤的志向,那么我更要允许自己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坚定立志之道。我觉察到自己为何常心浮气躁、常常气愤失望,实则因为根不够扎实,志向不够明晰,遥望星空却不脚踏实地。同时,阳明先生讲到“苟无尊崇笃信之心,则必有轻忽慢意之意”,我的理解是对于“正诸先觉”,我须有“空杯之心”,我放下过往我所学,怀着空杯的心态来体验它,这样的时候我内在是畅通的,更能够联结到天地的纯正之气,来帮助我一起来体验这“道”,这样我就不会因过往的一些东西而局限了我的体验。若我在实践中,感受到不符合天地之道,那么我依然继续探索前行,不为所困,任何时候我都允许自己敞开。就像阳明先生早期学习朱熹教诲,去格竹子,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他感受不到真理之道,于是继续前行、不断探索,最终领悟“吾性自足,无需外求”的致良知之道。
“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雍灌溉,劳苦无成矣。”回想大学以及工作前10多年,真的是印证这句话,心力憔悴承担众多,最终毫无所获,究其根源,就是“志之不立”。很多时候牺牲自我、加班加点,只为了求得领导的肯定,却忘记了自己内在里真正的渴望。但值得庆幸的是,生命终究将我引到此处。我相信过去所有的委屈、愤怒、痛苦都是指引我去向生命本源的指路灯,只是我需要的时间长一些罢了。这两年,慢慢领悟“吾性自足,何须外求”,练习格物,观照内在这团气,对“躁心生,责此志,即不躁;忿心生,责此志,即不忿;贪心生,责此志,即不贪”有了更深的体验。当我觉察到自己心中一团气起来之后,我会练习深呼吸,然后问问自己,究竟什么是我追求的?当下我去到了哪里?是不是被贪欲牵走了,是不是被期待拉跑了?这样一问的时候,感觉到内在一下子安定了很多,然后会慢慢回到自己的中心,去联结广阔的宇宙的能量,而不是局限在一个“小小的期待”和“小小的贪念”里,就会发现自己更多的资源,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故责志之功,其于去人欲,有如烈火之燎毛,太阳一出,而魍魉潜消也。当我读到这一段的时候,内心的画面是,一个黑暗的情境中,一束光进来然后黑暗就消失了。我相信“责志”就如“引入光”,当我内心感觉到“愤怒”、“委屈”、“怨恨”,当我觉得不公平,当我觉得很愤慨,就犹如在黑暗中挣扎对抗。如果这个时候能够觉察到自己的状态,然后呼吸,将光引进来,问问自己,我的志向是什么?这真的是我要的嘛?或许这些魍魉就都消散了,不再心中作祟。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很多时候是自己忘记了我们身上本来有光,同时我们还可以引进天地之光。
早上赶着去上班,看到车子座位上有些乱,当下就心烦说干嘛把这东西放到我这里来,乱七八糟的。说出来后,马上觉察到自己的语气里透露着责备,然后心中有些烦乱。我停顿了一会,看看外面风景。心里问问自己,今天一早我想让自己体验的是什么?我希望孩子带着什么样的心情去学校。这么一想,内心渐渐平静,胸中之气渐渐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