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9全课程暑期研修一年级语文部的结业日。回顾四天的培训经历,几乎每一天都是在往脑子里灌醍醐,每一天结束之时都带着满脑的收获离开,甚至结束后还需要反思才能更好地消化白天讲解的内容。全课程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赋予了我新的视角,去更全面地看待课程创设与关系处理,更让我切身体会到了,旧时杜威提出的以儿童为中心的论点,并看到这些前人的智慧被运用到了实际之中,而不仅仅止步于书页之间。
作为一个新老师,我是稚嫩的,各位老师提出的某些问题我也曾在自己的课堂经历过:孩子在课堂出现各种纪律问题;课后的作业敷衍对待甚至为了不完成作业撒各种谎;一学期学完了,发现所有的学生都回到了原点,甚至比没有开始学习的状态还要差……这些问题都是在实际中发生过的。因此讲师们的分享让我明白了,这些问题的根本,在于学生的自主性没有被激发,学习没有变成“自己的事情”,而是一种外部施加的压力。
治本之策是从课程的设计入手,让课程创造变成共同的义务,让每个人都有事可做并产生责任心,在这过程中塑造孩子健全的观念,孩子的自主性自然就被带动了起来,还会发生许多值得记录的美好。这些都是我从培训期间分享的各种现实课例中所看到的。
好的课程,需要丰富而充实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应该如何挖掘,以及按照如何的思路去编排,讲师们给出了丰富多彩的答案。
常老师在培训中讲到,教材也只是一种材料,也需要恰当地被使用。很多老师的分享的课程都不拘泥于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生活的模式,制造了1+1>2的效果。深度挖掘教材与生活,是值得我们一直探索的。
比如说案例中一直分享的春天课程,其实照搬到东莞来是不合适的,因为东莞并不是一个四季分明的城市,有时甚至会四季颠倒,但我们能否去创作其他课程去让孩子们感受季节变化的美好呢?我想到了《找冬天》这样的课程,如果能有这样一个课程,能让孩子真正感受到冬天,并懂得观察与比较南方与北方的冬天,甚至能由气候随机变化的问题激发孩子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这将成为很有意思的一个主题探究。
丰满的课程,还需要许多的“有心人”去成就,而老师应当成为这个群体的领头者,带领孩子们成为学习生活中的有心人。在两个晨诵课程中,老师们将唐诗加入了韵律中,编排了动作,让孩子们更能理解,并且动员全身去学习;在开学的第一天,老师们将书本包装成长条的糖果形状,郑重地将这位最忠诚的朋友介绍给孩子们;在春天要做一件美好的事,所以老师们与社会上的福利组织联动,让孩子们共同制作爱心木盒;老师们还把孩子的每一份作业过塑,装订成册,郑重地赠送给小作者们……等等的这些美好的故事,都体现了老师们的巧思,这就是我以为的“用心”。
“用心”二字说来简单,但又有多少人能把心真的用起来,去干一些实际的事,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孩子们,让孩子们也耳濡目染地成为一个个的“有心人”呢?这些培训的日子里,所见的每一份案例里的老师都是真正值得致敬的“有心人”,这就是最好的言传身教,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他们的姿态也将一直鞭策着我,成为像他们一样的“有心人”。
在这些天的培训中,英语学科其实很少出现,但有很多培训内容其实是对英语的教学有启发的。如李老师分享的拼音律动教学,根据拼音的字形和发音编成歌谣,通过老师特定的手势训练及夸张嘴型示范,让孩子们更易于跟读和记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
其实英语目前引进的主流自然拼读教学系列中,如瑞格叔叔拼读法,也有相似的环节。记得2018年举办的名思教研中,瑞格叔叔亲自到会场上了一节自然拼读的示范课,其中就有展现了用特定的手势去代表字母的固定发音,并通过找朋友这一方式来教授拼读。拼音系统其实无论中外,它的本质是相似的,因此教学的策略也会相互启发。
常老师的绘本阅读课,也让我想到了戈向红老师的绘本阅读课,两种讲解方式各有千秋,并且拓宽了我对于此课型的认识,并将让我在今后自己的课堂上有更多实践的理论基础。
收获满满的同时,我也有一些自己的思考,比如说以下这些问题:
1. 如何在人数多的情况下很好地开展全课程的活动和教学?
2. 自学时间,老师们的指导和帮助做到哪一个程度,才会让孩子感觉到有益但又不打扰?
3. 如何确认我给孩子选择树立的这个观念,就是正确的?
这次的培训让我认识了全课程,也让我在有限的时间里消化了很多新知识并反思自己的课堂,获益良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成功地达到目的,必先打磨好课程。希望在今后的时间里,我也能朝着全课程各位先行者的行进方向,用心地助力和成就每一个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