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里看到何捷老师的“”分享”,引起了我的思考。于是,我马不停蹄阅读了文中所提到的《好作文,不是简单夸出来的》,看到何老师所提供的诸多评价策略,竟然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如李少平老师所言的困惑——
“可现实是批评不行,鼓励也不起作用,何为恰到好处?”
我在想,“批评”和“鼓励”都是终结性评价,为什么不化为“形成性评价”或“诊断性评价”,甚至不做任何评价,只做为,或师生或父子或母子沟通的桥梁。在我看来,虎爸虎妈,温情鸡汤,都是媒体宣传手段,吸人眼球,追求点击率,获取物质利益。但,它的危害是巨大的,尤其是对那些一知半解且渴望学习的家长来说。
记得卢梭在《爱弥儿》第一卷中说,
这就是我要教他的技能。从我的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人: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人,他在紧急关头,而且不论对谁,都能尽到做人的本分;命运无法使他改变地位,他始终将处在他的地位上。"命运啊,我对你早有防备,我已经把你俘虏,并且把所有一切你能够来到我身边的道路通通堵塞。"我们要真正研究的是人的地位。在我们中间,谁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和忧患,我认为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人。
批评也好,鼓励也罢,仅仅是教养的形式,关键看我们的作为,能不能让我们的孩子容忍生活中的幸福和忧患?能不能让我们的孩子在紧急关头都能尽到做人的本分?批评能行,就使批评;鼓励能行,就用鼓励。当然,它一定不会像“打针吃药能治病”一样立竿见影,成长是慢的,教育自然就是慢的。就教育而言,“速效”往往“无效”!
话题再拉回到“好作文或好文字是怎么来的”这一问题上。
对了,2012年的时候,我曾写过一篇随笔,文中也表述了“好文字或好作文是怎么来的”这一内容,所选案例也是自己教初中孩子的时候的一些“探索”,如果能称得上探索的话。
现在贴出来,分享。鉴于自己水平实在有限,还请各位读者海涵。
由妻子的QQ日志所想到的
今年暑假,我们一家三口参加了内蒙草原沙漠游。
这次内蒙草原沙漠游历时五天,美丽的草原、浩瀚的沙漠,一一装进了我们的相机中,成为一种极其特殊的难忘的人生际遇。
我的妻子也情绪高涨,每天在自己的QQ空间里写一篇游记,记叙每一天所发生的精彩的故事,抒发自己的情感。每当夜深人静时,妻子拿出手机,便“郑重其事”地开始了这一天的写作。我在旁边,观察着聚精会神的妻子,突然发现,妻子每次在开始新的写作之前,总是看看前一篇的游记,有多少人访问,谁谁评论了,谁谁转发了,有时看着看着还笑出声来,有时又回复两句,有时若有沉思,等等。确定没什么问题了,又开始了新一篇游记的写作。
其实,妻子并不擅长写作,也很少正儿八经的写作。因为职业的关系,没什么像样的文章,更别提见诸于报纸或杂志的“豆腐块”文字。妻子每写完一篇,我都“悄悄”地看看,瞧瞧。若从语言文字的角度看,很难说多好,比较一般;内容上也仅仅是对我们所看所做所想的一种真实记录,语言技巧上较为缺乏,平铺直叙,缺少变化。一路看下来,文字好像“白开水”,就是这杯“白开水”,读起来,感情却无比真实,无比真挚。喜悦与惊叹,是能够在文字中切切实实体会到的。
仔细观察妻子写这组内蒙游记的前前后后,我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思考一:为什么不喜欢写作的妻子这次兴致盎然地去写?
我想,原因之一在于这次体验活动对于妻子来说是前所未有,极其深刻的。在这次体验活动中,妻子想说,也有话可说。在这里,表达瞬间成为了一种情感的需要,发自肺腑的,自然而言的。在这里,除了口头语言,文字成为了“表达”的最佳方式。这次难得的际遇,激起了妻子的写作欲望,想要把这样一个极其珍贵的经历留住,留住最好的方式便是文字。
推而广之,我们的学生就是缺少一种体验活动,没有体验,就没有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写作。上课、考试、考试、上课,循环反复,周而复始,学生在学校的体验已经变得越来越常规,越来越“麻木”,没有“激情”的生活,怎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呢?因此,为学生创设一个好的体验活动平台,是激发学生写作热情的重中之重。
思考二:为什么妻子可以坚持写下去?
我刚才提到一个细节,就是妻子在写一篇之前,总是要关注一下前一篇好友们评论的情况。评论多,转载多,妻子眉飞色舞。是呀,一个在写作中找到了成就感,找到了被人重视的感觉的人,怎能不迷上写作呢?阅读者的关注和评论度也是妻子能坚持写完五篇的重要原因。这个时候,“日志”成为了妻子与好友交流的载体,不论内容还坏,只论交流中作者和读者各自获取了那份畅快。
我们再推而广之,我们的学生作文上交之后,往往是一周之后学生才能看到老师的评语,看完之后,没啥表情,便塞抽屉里面,为什么?评论内容不吸引人,评论时间过长,学生写作的那股子劲早没了。评论的及时性和合适性,决定着学生作文能否有更大的提高。
总而言之,以上两个思考的角度告诉我们,我们的作文教学要特别注重两个平台的建设:作文情景平台的建设,作文评改及时性与有效性平台的建设。
好了,此文是上半部分,下半部分是一些基于此的实践。
在我看来,文字本质上是一种交流,一方面与内心的另一个自己交流,另一方面与外界万物交流。它是确证自己的一种方式,仅仅是一种方式,而非唯一的方式。妻子的这段经历,让我知道,这是一个人人可以言说的时代,可能留不下一部”伟大”的作品,却可能留下一个“伟大”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