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在中国历史上,"紫气东来"、"老子过关"、"鸡鸣狗盗"、"公孙白马"、"唐玄宗改元"等历史故事和传说, 都与函谷关有关。另外,像“刘邦守关拒项羽”,安史之乱时期的"桃林大战",1944年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的"函谷关大战",也都是在这里进行的。
1、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函谷设关,是在秦孝公时期。秦孝公推行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逐渐强盛。公元前340年,商鞅对秦孝公说:“秦国与魏国的关系,譬如人有心腹大患,不是魏国吞并秦国,就是秦国攻占魏国……现在秦国在您的贤明领导下,国势渐强;而魏国去年大败于齐国,各国都背弃了与它的盟约,我们可以乘此时攻伐魏国。魏国无法抵抗,只能向东迁徙。那时秦国据有黄河、崤山的险要,向东可以制服各诸侯国,就奠定了称王称霸的宏伟大业。”秦孝公听从了商鞅的建议,派他率兵攻打魏国,从魏国手中取崤函之地,在此设置函谷关。
函谷关建成之后,成了秦国一道坚固的门户,进可攻退可守。而对山东六国来说,函谷关几乎成为了他们无法逾越的一道魔障。在战国中后期,山东六国曾多次联合攻打秦国,最终都因为函谷关而不能再进一步。
公元前318年,在苏秦的游说下,楚、赵、魏、韩、燕五国以楚怀王为盟主,联合讨伐秦国。五国联军兵至函谷关,秦国据关出兵迎敌,使五国联军败退而回。
公元前247年,秦将蒙骜率军进攻魏国,占领了高都和汲。魏军屡战屡败,魏安釐王为此忧虑,派人到赵国请信陵君魏无忌回国。信陵君听取毛公、薛公的劝谏,回到魏国,以魏国上将军的名义向各诸侯国求援,各国听说信陵君重又担任魏国的大将,都纷纷派兵援救魏国。于是信陵君率领五国联军在黄河以西击败蒙骜的军队,蒙骜领兵退入函谷关。信陵君督师追击到函谷关,秦军紧闭关门,据关坚守。信陵君的五国联军无法攻下函谷关,只好撤兵。
公元前241年,楚、赵、魏、韩、卫结成南北合纵联盟,再次共同讨伐秦国。楚国楚考烈王担任纵约长,春申君执掌军务,夺取寿陵,挥师直逼函谷关。秦军出关迎战,五国联军大败而逃。
楚国的两任国君楚怀王、楚考烈王,战国四公子之中的信陵君、春申君,或止步于函谷关不能寸进,或兵败于函谷关,不仅说明了函谷关对秦国的重要性,也说明了函谷关的易守难攻。然而,在公元前209年,陈胜手下一个名叫周文的人,带着几十万大兵,大摇大摆地通过函谷关,进入秦帝国腹地,做到了令楚怀王、楚考烈王、信陵君、春申君等都望尘莫及的事。
2、巫官周文
据《史记》记载,周文也叫周章,陈县人,“尝为项燕军视日,事春申君,自言习兵,陈王与之将军印,西击秦。”意思就是说,周文曾经是原楚国将领项燕军中的占卜望日官,也在楚相春申黄歇手下做过事,他自称熟习用兵,陈胜就授给他将军印,带兵西去攻秦。
根据《史记》的这句记载,我们可以确定周文的身份,他是一名占卜官。占卜官其实就是楚国的巫官。至于周文有没有熟读兵书?是不是一个军事人才?《史记》中用了“自言”二字,可见司马迁对此也是持怀疑态度的。从后来周文与章邯的交战情况来看,周文的军事才能只是一般般。
周文军事才能不太行,但他的忽悠、鼓动能力应该是不错的。这一点有两个地方可以证明:
其一、陈胜把将军印交给周文,委任周文向西攻打秦帝国。周文的军事才能如何,要在战场上加以印证才知道。但在当时,周文还没有为陈胜打过一场战,陈胜如何知道周文的军事才能?所以,陈胜委任周文当将军,极有可能是单凭周文的忽悠说辞。
其二、周文虽然得到了陈胜的委任,手中也有将军印,但当时他实际上没有多少兵马,基本上是光杆司令一个。但据史料记载,周文得到陈胜委任后,一路上边走边召集兵马。当他到达函谷关时,已经有战车千辆,士兵几十万人。战车千辆,士兵几十万人可不是小数目,如果周文没有极强的忽悠、鼓动能力,根本就无法在短时间内集聚这么多人。
周文固然具有极强的忽悠、鼓动能力,但这还不足以让他可以轻而易举地进入函谷关,做到楚怀王等人一直无法做到的事情。那么,周文是如何轻易进入函谷关的?
3、周文轻易进入函谷关的原因
西汉政论家贾谊说,周文之所以能够轻易进入函谷关,是因为秦帝国“仁义不施”,所以“攻守之势异也!”也就是说,秦帝国不行仁义之政,导致民心尽失,所以才给周文捡了个大便宜,进入了函谷关。
贾谊的观点确实有道理,但恐怕并非是周文能够进入函谷关的主要原因。在周文进入函谷关后,兵锋直抵秦帝国都城咸阳,秦二世终于感受到了威胁, 于是赦免了因犯罪而在骊山服役的人以及家奴所生的儿子,组成军队,由少府章邯率领攻打周文的军队。结果周文军一败再败,溃不成军,不仅逃出了函谷关,周文本人也自杀而死。
从周文进入函谷关到逃出函谷关,前后只有几个月时间,秦二世的“暴政”依然如故,更没有什么“仁义”可言,所不同只是,后来领兵的是章邯。可见,周文先前之所以能够顺利进入函谷关,主要原因恐怕并非是“仁义不施”,而是原本镇守函谷关的那个将领有问题。
(文/至简 读懂历史 窥探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