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一个好问题是认知的天花板,回答一个好问题是检验地基的修行。
以下问题选自得到专栏《和菜头成年人修炼手册》,这是我的回答,你们是如何回答的?
114.用户胡振强:
菜头叔,我在体制内工作,是单位的一个部门负责人。我们这个部门,干的是单位最累的活,一般人都不愿意来,来了也都想着如何尽快“脱身”。所以,尽管我每次都喊着“跟我来”,冲在最前头,但我感觉到团队并不兴奋。
这可不是长久之计。我也想过画饼,但我只是一个中层干部,人事权、财权都没有,我该怎么办呢?总不能天天讲理想信念吧
答:看你的表述,你内心也觉得,自己这个部门也是被发配的人才会过来,原来在这里的还要被嘲笑,
真正为难自己的人,只有我们自己吧,
如果我们的工作只是为了糊口,为什么不跳槽呢,或者说我们只是看上了这份体制的稳定性,
然后我们所有的努力方向就是怎么才能被调到一个肥差的部门,
我相信这不是我们最初的想法,也不是新员工的想法,可这个观念不知怎地就生长了出来。
还有我也相信,每一分体制的工作都是在为人民服务,我们做的事情往大了说让国家更好,小了说每天自己有动力,
甭管其他怎么办,或者我想让其他人怎么办,想把自己忽悠明白吧。
115.用户三猫ོ:
作为父母,是否应该及时将成年的孩子赶出家门呢?人何时成年,是父母去判断,还是孩子自己去判断呢
答:在父母眼里哪有成年的孩子啊,
所有的爱指向融合,只有父母与孩子的爱是指向分离,
也就是说,父母从小的教育就是要让孩子学会独立,
而孩子依靠父母的爱,会让父母有极大的成就感,满足父母的控制欲,
试想下,孩子怎么能够独自行走呢,
一个人的独立是磕绊的,是摔出来的,甚至孩子会用撕心裂肺的哭声来警告父母--为什么不过来帮我,
忍住自己的控制欲,忍住孩子的依靠感,我们知道没有依靠的痛苦,知道失控时的无助,可父母这种过来人就是要让孩子逐渐体会,甚至要逐渐让孩子与他们共处。
什么时候放手呢,没有最佳时刻,没有水到渠成,一定是我们犹豫不决时,父母先当这个狠心人。
116.用户王志文:
从上初中开始,我就一直在学校寄宿,基本上没在家里住过,毕业后在家里住了一段时间,可以说是很不习惯,然后找了一份离家稍远的工作,搬出去住了。
菜头老师,倒过来看,我好像缺失了在家里居住的体验,是不是应该搬回去和家人一起住,把这种不习惯的感觉克服掉,然后再出去独自居住,就好像不入红尘,怎么看破红尘?
答:身边的社会再告诉我们,在影响我们,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我是不是跟他人比缺失了什么,
都在听别人说,所以不去体验一下就觉得人生少点什么,
那就体验一下,人生就是重在体验啊,当我处于体验之中时才知道自己喜不喜欢,也会知道他们的感觉跟我们自己的感觉是两回事,也会知道我自己想要什么
是有依赖的安全感,还是随风逐浪的自由感,
看破红尘之类的,一定是在红尘中自己逐个体验了一番,至于能不能够看破,我无法回答,就像50岁的人一定觉得20岁的人幼稚,
20岁的人觉得50岁的啰嗦,
谁都不是大明白,我们只能在有限的生命力,尽可能多的去体验就好了,尤其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
能让自己死去的,只有自己先封闭自己。
最后,请你相信我说的每一句都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