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类历史的发展:交往的社会形态
马恩从宏观的视角考察人类交往的过去和未来,提出了与人的物质交往、精神交往紧密联系的三种不同社会形态:交往的人的依赖形态、物的依赖形态、人的全面发展的形态。
资本主义商品社会中,人们社会交往的形态逐渐实现了从人到物的转变,交往特征是商品化的,设置交往本身就是消费对象,这带来的后果是“交往异化”,交往异化的基本原因是人的交往受到了物的控制,此时物的联系控制了人的联系,因此物的社会性离开了人而存在。在这种情况下,不相干的人通过普遍的需求于互相产生的压力产生了联系。
2、历史发展的动力:交往革命
马恩认为交往的社会形态从人的依赖转移到物的依赖离不开交往革命所带来的动力。在交往革命的进程中,第一阶段首先起步于蒸汽作为动力,而后电报、电缆的出现促进了通讯革命的发展,由此通讯社、电信变为了象征物,报纸变为了连接社会与人的纽带。
同时马恩还提出“用时间消灭空间”的概念,指的是现代交往手段给现代物质与精神交往带来的革命性的现实。然而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中单位时间的利用效率得到提高,空间的被消灭所带来的时间观念的改变引发了当下的社会中人们对时间的巨大匮乏感。而他们也对信息时代进行了一些预测:信息时代首先发生了产业结构的变化(信息产业占主导)、然后是劳动力结构的变化(蓝领取代白领)、资源结构的变化(信息、知识生产力)以及处于中心地位的科学组织与决策。
3、宏观解释:客体与精神交往
马恩的精神交往观将精神交往理解为意识的表现形式。人类生命存在的主体性体现在其不断地与外界产生连接,而这一连接来自于人的精神活动和交往。其次,作者强调了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中人的社会本质与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人始终处于交往中,并处于复杂的由一定关系连接的整体之中,即:“人是社会的全息。”
然而,精神交往内容与形式具有延续性,这会导致精神交往内容新旧交替的速度慢,我们可以称之为“传统的阻力”,在改革扬弃的过程中,旧事物总会对新事物的产生产生强大的阻碍,展现顽强的生命力,因此每一次革新的过程都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路漫漫其修远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