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夜,修改某人投稿到国外杂志文章到深夜,其间甚为恼火,几次有改不下去冲动。努力静下来,改完文章,完成在线投稿。同时,最近一段时期修改文章发现了很多问题。针对文章的写作,主要是学术性论文,总结了一些经验,是被实践证实有效的方法论。
(1)论写作要规范,这是决定reviewer能否深入仔细阅读,甚至是论文评审的关键!要实现该点的方法论是:论文正文完成后,一定要按照论文或者期刊杂志的相关要求修改格式。格式即包括文章各级标题、正文的字体字号等,又包括图表(横坐标、中英文对照,字体字号)的规范表达。从论文评审过程来看,这一点往往被作者忽略,尤其是在学位论文的写作中较为严重。通常来讲,作者经过漫长的写作过程,一篇论文终于写完,甚至终于束之高阁,往往忽略更为精细的修改,因此经常存在大量的格式问题。试想,作为论文研究领域相对熟悉的评阅人或审稿人,多次看到一篇文章不规范的表达,是否会影响其对作者学术水平的判断?是否能接着认真地读下去?这些都需要作者自己细心体会,不要等自己做了审稿人才理解。在实践中,格式这一问题多次提及,但是往往被忽略,切记!切记!
(2)SCI论文,尤其是高水平的SCI论文是一个博士生的学术生命线。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在论文答辩过程中,发表过SCI论文的作者在写作、答辩的整体表现等方面表现均相对优秀。博士阶段培养的目标是具备独立的科研能力,而SCI文章独立写作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姑且不说高影响因子SCI论文在当前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性,从科学素养的培养来说,笔者认为博士阶段完成1-2篇高质量的SCI论文是必须的。因为从SCI论文的结构来看,涵盖课题的前沿进展、材料方法、结果和讨论、结论、重要参考文献等。高质量的完成SCI论文是以后进行国家自然基金(国基)申请等的基础。对了,在国基申请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研究基础,说到底就是申请者之前发表的SCI论文。看来,这两者紧密结合,密不可分。因此,一个有志于从事科研工作的博士生,在学习阶段,扎实掌握SCI论文的写作技能,真是一本万利。对于SCI文章怎么写?以后分专题专门描述。
(3)论文的写作最好能每章独立成文,各章之间又紧密结合,运用技术路线有效组织和连接。一篇好的论文,最好能够做到每章独立成文。当前,欧美一些学校学生论文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把已经发表的论文进行粘贴和组合,另一种是把自己的研究内容进行总体总结。比较多的是前一种。这是因为在论文的发表过程中有国际同行匿名或者非匿名的评审,既然能够见刊发表本身就代表了国际学术界和同行的认可,作者需要做的仅是把这些发表的文章有机结合起来,增加两个chapter,前面增加论文整体的前沿和介绍,后面增加论文整体的结果和讨论。
(4)论文内部核心内容要有创新。这里牵扯的内容比较多,涉及到课题的选择、试验的开展、论文的创新性等,后面分专题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