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念与热爱:我的周二随想

2025-09-23

又是一个周二,窗外暮色渐沉,城市的灯火次第亮起。我坐在书桌前,终于有片刻安静,回望这一天,仿佛一场无声的马拉松。清晨七点多就踏进校园,两节早课连轴转,紧接着守餐、看午休,下午又是两节正课加两节延时服务。教案要备、作业要批、班级事务要处理——时间像被撕碎的纸片,每一片都填满了责任与琐碎。

这是我一周中最忙碌的一天,却也是最“真实”的一天。真实在它不加修饰的节奏里,在那些被压缩得几乎喘不过气的间隙中,仍固执地流淌着对学生的牵挂。

下班铃声在18:00响起,可我的工作并未结束。心理上,我始终放不下几个孩子:朱文博最近作业总是潦草应付,陈瑾萱沉迷课外小说影响了课堂专注、朱隽希疑似结交的朋友不一定合适让我担忧,李静彤的学习状态有点被动需及时疏导。于是,我打开手机,一条条发去微信与钉钉消息,与四位家长逐一沟通。不是例行公事的通报,而是带着温度的交流——谈孩子最近的变化,聊家庭与学校的配合,分享一点观察与建议。

本以为沟通会很快结束,没想到晚上11点,仍有一位家长在微信上与我深入探讨孩子教育中的困惑。我们聊学习习惯,聊亲子关系,聊成长中的“卡点”。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这份工作早已超越了“完成任务”的范畴,它成了一种情感的延续,一种近乎本能的回应。

有人说,老师太“较真”,何必如此投入?可我知道,这份“较真”背后,是一种无法割舍的执念。是对每一个孩子成长轨迹的在意,是对教育本身那份近乎虔诚的敬畏。我承认,这种执念有时让我疲惫,甚至显得“不近人情”——放不下、走不出、停不下。可正是这份执念,让我在无数个疲惫的瞬间,依然选择多看一眼作业本上的批注,多问一句学生的情绪,多打一次家校沟通的电话。

24年了。从青涩到沉稳,从激情到沉淀,讲台成了我生命中最熟悉的风景。我不是在标榜高尚,也不期待被理解或赞美。我只是清楚地知道:我爱这份工作,不是因为它光鲜,而是因为它真实地承载了我的情感与价值。我爱,因为我看见了孩子的变化;我爱,因为我参与了他们的成长;我爱,因为这份陪伴本身,就是意义。

继续爱吧,因为爱。不是出于义务,而是源于内心的选择。哪怕忙碌如今天,哪怕深夜仍亮着手机的光,我依然愿意在这条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因为教育,本就是一场温柔的坚持——而我,甘之如饴。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