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个视频讲的是惰性知识,意思就是学习的知识是“死的”,能够复述,但不知道如何去应用。这不禁让我想起过去自己学的一些东西,真的就是能够听懂老师的讲课,也能够复述一些内容,但是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不知道如何动手。我觉得这个博主说得很好,就是学习知识点时候知识解决了是什么,而没有解决为什么和怎么用。
这之后博主还说了这些惰性知识是怎么来的,是因为我们的教学使用的都是样例学习,然后类比训练的方式,就比如我们先用一幅画讲一处风景,让后让你用一幅画去讲另外一处风景。这种方法效率比较高,所以我们的学校往往都是使用这种方式,但这种方式更多的是老师将嚼碎的饭送到嘴边,如果学生继续去嚼一嚼,学会了如何去咀嚼吸收就能够很好地学会知识,如果只是吞下去的话,它就变成了惰性知识。
那如何打破这种情况呢,就是要做原理剥离,就是用去情景化的语言重述解题逻辑,就是利用“A背景或条件下,使用B关系或方法,得到C结果”,其实就是用大脑去加工,就是去多嚼一嚼,让知识吸收成自己的养分。
明白了这些,在后续儿子学习中可以去避免他踩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