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致病的病理性分析
《皇帝内经》指出: “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 其生于阴者厖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湿气不行,凝血蕴裹而不散,若内伤于忧怒,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这 4 条经文合参,充分说明《内经》时代已将病因以阴阳和外感、内伤等,情志作为阴性内伤病因的属性,直中脏腑,引起气机紊乱,从而引发诸病。
1、喜伤心
“心主喜,喜伤心”,“喜则气缓”。气缓包括缓和紧张情绪和使心气涣散两个含义。前者为正常的生理功能,后者确因过喜而伤及心脉,致使血脉迟缓,心气涣散不收。临床可见心悸不安,倦怠无力,精神不集中,甚则失神癫狂等症。
2、怒伤肝
“肝主怒,怒伤肝”、“怒则气上”。肝主疏泄喜于条达,因过怒而伤肝,则使气冲上逆,血随气涌,并走于上。临床可见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目眩耳鸣,甚则咯血呕血或昏扑不省人事等。
3、忧伤肺
“肺主悲主忧,悲忧伤肺”,“悲则气消”。过度悲忧耗伤肺气,肺气消弱抑郁不达,意志消沉。临床可见胸闷气短,乏力懈怠,精神不振,面色苍白等症。
4、思伤脾
“脾主思,思伤脾”,“思则气结”。思虑过度,忧思伤脾,脾失运化无权使气机不畅。临床可见胸闷腹胀,胃满痞塞,食滞难消,不思饮食等症,久之尚能耗伤心神还会见到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等症。
5、恐伤肾
惊恐过度会耗伤肾气,使得肾气下陷,二便失禁,遗精滑泄,严重的惊恐,还会导致人的死亡。这方面的例子并不鲜见。
五脏与五志相互对应
人非草木,孰能无过,人在生活中,喜怒忧思恐这五个情绪,时时刻刻此多彼少,此少彼多的一种状态,但是注意一定不要过度,大怒则伤肝、大喜则伤心、忧思则伤脾、惊恐则伤肾,五脏的情绪变化不可小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