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买了一个ipad。是孩子的妈妈看娃娃有时用自己手机玩“宝宝巴士”这款游戏时,那个入迷的境界啊!和我当年打网游有得一比。老婆意思还不如买个大一点的,偶尔给他玩玩。
而我呢?本意不太想给他买,我就是“玩物丧志”的优秀代表,整个大学的青春基本奉献给了网游,以至于差点没有毕业。好在,老师的仁慈,勉强混毕业了。工作几年后,不能说对自己最初打网游后悔,只能说,如果大学能重来,我愿意多花点时间在学习和提升自己。
因此,平时在孩子面前,自己很少给他玩手机。这次老婆提出要给他买ipad,自己多少有点不积极。还找了几篇“牛人”不刷微博,不用电子产品的文章,给她分享了一下。试图侧面的让她支持我,打消给娃娃买ipad的想法。
不过最终,我还是同意了老婆的意见,为孩子买了这个ipad的。原因很简单,我的认知偏差不能让孩子不能去接受新的东西,很多事情,都有两面性,亦正亦邪,就看怎么去把握。
从孩子上幼儿园两周以来,娃娃的变化很明显,更主动的叫人,更主动的玩耍,也会更主动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每天早上,他醒来还未下床的时候,总是会对妈妈说“亲一下”……
其实,在他还未上幼儿园之前,自己很担心他能适应那里不——因为之前,他吃饭都是我们追着喂。结果了,现在,自己每天晚饭都是自己主动的吃饭,自己动手主动的吃饭。细节需要更多的锻炼,但对比未上幼儿园,这种变化是质变。
另外,从娃娃玩妈妈的手机来看,正成长比负效果大。因为玩“宝宝巴士”他知道每次上超市先要提个篮子或者推个购物车。等把东西选好后,他会主动的把商品拿给收银员,喜感的说到“扫码,给钱钱”。特别在拿到自己想吃的东西时,最开始是迫不及待对我们说,我要吃,我要吃!一急的时候还会哭泣,我和他妈妈就会说,这个要给阿姨扫码才能吃。他会第一时间停止“哭闹”,然后若有所思的对我们说,扫码给钱,爸爸(妈妈)给我吃。
另外,自己通过玩手机,主动让我给他一起玩,让我们给他讲游戏里面不认识的物品。搞笑的是,他现在能绕口令的说出“警车抓坏人,救护车救流血血的,挖挖机挖土,消防车救火,搅拌车拉混凝土修房子……”。有时拿着给他买的玩具车自己能自嗨一大阵,而且嘴里时不时的说出他的“口诀”。而这些口诀,我们几乎没有给他说过。
当然,还是怕他沉迷游戏,毕竟自制力不像大人,况且很多大人的自制力也不强,所以这就是我们大人扮演的角色——控制他玩ipad的时间,以及所玩的内容。
从今天玩的效果来看,
一,他玩得很专注,对于自己不会的兴趣特别深,也会尝试不同的操作。
二,游戏的效果比手机好多了,视听效果都让孩子有了更好的体验。他会跟着歌曲舞动,会跟着声音说话。
三,规定他玩一小时后,和爸爸妈妈去买菜,结果是,玩了大概40分钟,自己主动不玩了要和我们出去了。
可以说现在的正效果大于我预想的。
而我也从这件事学到了几点。
一,一个家庭里,主要还是要听老婆的,她说得对的,要高举旗帜执行;她说得不对的,要和气与之协商,到达双赢或多赢。
二,每个人的认知偏差不可避免,当自己局限的时候,那就让自己先静下来,多想想,多看看。不要一杆子打倒一片!
三,孩子的成长中要避免用我们(父母)用10年前学到的20.30年前的知识来“教育”1、20年后将来长大的孩子。与时俱进,不是口号,而是行动。
四,善用工具,效率才会提升,学习才会有提高。很多事或者工具不一定要去研究透“哪是什么”,我们要做的只是学习“那个这么用才好”,才能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五,不要被年龄限制自己“求知”范围。说句实话,刚拿到ipad时,玩“宝宝巴士”自己没有娃娃玩得“溜”。所以,辈分上我们是“父与子”,而在某些时候,孩子可能是我的老师。
相信孩子也会更好在“ipad”身上学到益于他成长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