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每次疼痛,都是生长的希望》
又是阴雨绵绵的一天,坐在电脑前继续沉浸昨天几位大咖的线上分享。大名鼎鼎的张祖庆老师讲述了题为《每次疼痛,都是生长的希望》的成长故事。早就敬仰张老师“简约而丰满、扎实而灵动”的教学。今日在线上见到了朴实无华,胸藏万卷诗书的张祖庆张老师很是触动心灵。
张老师被誉为小语界的“多面手”,一贯致力于儿童阅读与写作研究,在作文教学、阅读教学、班级读书会等领域均有独到的思考与探索,应邀赴全国28个省市讲学三百余场。张老师以“疼痛”为线索讲述的几个痛点却是第一次听到。接下来以叙述的方式记录张老师讲述的故事。
初当老师时的张老师竟上《别了他爱的中国》的时候,因为晚上熬夜熬得太久,第二天站在教室里边拿着一本书:“同学们,今天他们学习《别了他爱的中国》,请大家把课文读一遍。”他就站在讲台前,书遮住脸,开始打瞌睡。学生过来了,“老师,他们已经把课文读完了”,“再读一遍”。可想而知,这一堂课上得如何糟糕?!听到这里很难与膜拜的特级教师联系在一起。但很快想到了他的痛点是真实的,源于内心的。
自然这样的日子不会长久。触痛他的是因失手用榔头敲了一下学生,结果在孩子的脑袋上敲出了一个包。孩子爸爸妈妈找到校长室闹得很凶。摆平了之后的两个月,在码头散步,又被孩子的哥哥拦住,又要追他,幸好逃到校长的平顶房里,校长再一次保了他,非常的狼狈……之后的蜕变证实了这处痛点是警醒他的良药。
疼痛,是生长的开始。张老师说,回顾他的生长史,发现顺风顺水的时候,往往生长得慢,跌倒的时候真的生长得特别快。
在《给语文教师的新建议》这本书当中记录着他的败课史。他有几堂上的特别失败的课,其中一堂课就是《狼牙山五壮士》。因为没有预估好班级,因为没有预习,因为班级的学生是辅导机构里借来的,几个班级拼凑在一起的,孩子们不举手,他上的满头大汗,孩子们一声不吭,41分钟,上完了80分钟的课,飞似的逃走了。回来的路上一个劲儿的责备主办方,没有给他一帮好学生。
可是后来他在于永正先生的《教海漫记》里找到了他这堂课失败的原因。于老师同样遇到这样一个班级,他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让学生慢慢地放开,慢慢的孩子们举手了,他的方法是什么?孩子们跟他读课文,读了两遍,他把孩子的脑袋摸了两遍,他问孩子们谁的脑袋被他摸过了,孩子们都举手了,然后逐渐的让孩子们打开了话匣。他的课堂眼睛里边只有他自己,老想着他要把自己精彩的演绎展示给大家听,所以墨守成规,一成不变。
而于老师的课堂想着怎样帮助这一群孩子进步?当初,他的课堂眼里只有他,结果却没有了他;于老师的课堂眼里只有学生,所以学生也有了他。“有他”的课堂,却不一定“有他”,“无他”的课堂,却恰恰“有他”。这是学生观的不同,学生观决定了你的课堂样貌,从此之后,无论遇到怎样的特殊的状况,他总想着这个时候他可以怎样帮到学生,而不是想着“他要上一堂失败的课”。
当你把成败得失放在一边,而是想着“他要帮助学生”作为课堂最高的使命的时候,你就不会纠结于自己的教案是否完美的演绎。以至于这个事件之后,他屡屡出现了在课堂上神奇般的,把没电了的课上得非常的有意思。
那一年在徐州上《神奇飞书》,大屏幕突然没电了,话筒也没电了,他居然可以让孩子们站到舞台正中,利用自己体内的洪荒之力跟台下老师对话,结果发现老师们听着津津有味,课上得非常的震撼。
上一次在昆明也遇到了断电,整堂课没电了怎么办?他自己把手电筒的模式打开,而且要台下的老师跟着一样做。他把这些老师请到台上,用手机给孩子们点灯,结果一片漆黑的舞台上,老师们的手机点亮了课堂。他让孩子们当堂写发生的事情,孩子们写得非常好。你看,这就是他从疼痛处获得了生长。
每一个生长着的老师都会有疼痛。疼痛是生长的开始。关键是如何抓住疼痛的关键点使其变为生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