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世界为什么有那么多争论?
当发生一件社会级热点事件,网上似乎总有一堆人,吵得不可开交,都觉得自己代表的是事实。
每当这个时候,我就特别想分享一个由哈佛大学凯斯·R·桑斯坦教授提出的著名概念:
“信息茧房”。
什么是“信息茧房”?
简单来说,就是在信息传播中,
如果一个人只关注自己选择的领域,或者只关注使自己愉悦舒服的东西,
久而久之,便会像蚕一样,将自己封闭在自我编织的茧房之中。
现在大数据兴起,算法越来越高级,可以帮你轻易过滤掉不熟悉、不认同、不喜欢的内容。
你看到的,永远都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
你学到的,永远都是你认同的那些观点。
你听到的,永远都是你想听的那些声音。
这会带来一个非常可怕的后果:
“你从此,丧失了全面看待事物的能力。
也离世界的真相,越来越遥远。”
每当你看到有人和你持有相反的观点,
你会下意识觉得,我都知道,我才是大多数,我才是正义的化身,我才是对的。
而对方呢,只要观点和你不同,就是异教徒、是邪恶的、少数的、反动的。
我要代表光明消灭黑暗,我要代表正义战胜邪恶,我要代表大多数消灭少数。
但,世界的真相,却往往相反。
你,才是人群中的那个少数人。
你看到的,也许都是你赞同的信息,而绝非世界的真相。
在信息茧房中,人们相互屏蔽,在自说自话中激化矛盾,固化认知,走向封闭。
更甚者,演变成群情激愤的互喷、观点撕裂、强制站队。
可悲的是,绝大多数人,很难意识到这一点。
那么,面对“信息茧房”的可怕影响,我们该怎么办?
如何才能逃出“信息茧房”?
我有3个建议。
第一个建议:多读书
试着至少每季度读一本书,然后每月读一本,然后每周读一本。
听书是快速获取书籍精华的方式,推荐使用得到app。
如果你对某本书深有感触,应该再把全本找来,仔细阅读。
每本书,都是一套“思维模式”。
读的书越多,就会理解越多不同的思维模式,越有助于打开“思维转换”的开关。
建议每年至少读20本书,并做笔记;有志气的人,可以考虑读50本以上。
第二个建议:多见人。
每个人,也是一套“思维模式”。
认识的人越多,你会越理解自己“思维模式”的局限性。
另外,不要独自吃晚饭。
只要名单上还有人,一个人吃晚饭就是可耻的,你损失了理解别人思维模式的机会。
跟不同的人聊天,尤其适合各行各业的高手聊天,你会获得看待世界的不同视角和智慧。
每个人都需要平衡,而不是单一路径依赖。
成功的人、失败的人、努力的人、落魄的人,不同的人生场景、个体的迷惘,欲望和挣扎,积累出不同的经验。
这些经验,将非常有助于你走出“信息茧房”。
第三个建议:多旅行。
旅行,也能给你逃出“信息茧房”带来巨大的帮助。
有次我在美国商场买了样东西,标价83美元。我拿了张100美元,和3张1美元,一共103元,递给了售货员。
那个售货员,一脸茫然。她把3美元还给我,说不需要。
然后把商品递给我,说:83;接着一张张钞票数给我,说:93,98,99,100。
我立刻理解了她的思维模式:你给我100元,我连商品带找钱,加在一起还你100元。
我的思维模式是:我给你103元,商品83元,减下来你找我20元。
她居然不理解我的思维模式,我也没用过她的思维模式,但我们各自幸福生活了几十年。
想要逃出信息茧房,你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要阅人无数。
最后的话
曾经有人问我,润总,你经常带孩子出去旅行的意义是什么?
我告诉他,探索世界,探寻内心。
旅行的意义,不是寻找相似,而是感受不同。
很多时候,所谓的“对错”无关”对错”,只是立场的选择。
当你能看到、理解、接受、包容越多的不同,你的眼界就越广、智慧就越深、格局就越大。
所以我们说:
没有“观世界”,哪有“世界观”。
你终于发现你对有些问题难以评价的时候,你觉得有些事情无解的时候,你的世界观因此而完整。
你开始构建只属于你自己的完整世界观。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历万端事,阅万般人。
愿你早日走出“信息的茧房”。
听真话,纳良策,笑对逆言。
看见真实的世界。
祝福。
作者:刘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