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了年少时期,来到了 30 岁左右的关口,感觉 30 岁才是最让人敏感的年纪。
十几二十多岁的时候,总觉得自己还小,甚至有时还把自己当孩子看待。
而 40 岁以后,人到中年,又会逐渐看淡了岁月的残忍,对于年龄的敏感度逐渐降低,就像有的人说的那样,“我已经过了在乎年纪的年纪了”。
青春期的敏感是美好而充满生机的;30岁的敏感是焦虑而无助的。
为什么突发这样的感慨呢?是源于昨晚在一个群里,有位朋友分享了一段话,大意是:
厉害的人很早就开始厉害了,如果你 30 岁了还没有成功做过一件事,其实你还是最好接受命运的安排,做个普通人就好。
就这样的一段话,在群里引发了巨大的讨论,有的人深以为然,感叹余生好像真的就只能做一个普通人了,还有的人,产生了极大的排斥心理,他们觉得你怎么可以这样说呢?人生还有那么长,我还在努力拼命的挣扎,你竟然就这样给我定性了?过分!
不知道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看到这样的言论,是怎样的心情呢?
1、为什么说“厉害的人早就厉害了”?
很多话,确实并非空穴来风,一定是基于某些事实数据的,比如,说“厉害的人早就厉害了”这种话的人,他们的依据就非常的充分,都是一些活生生的案例:
百度创始人李彦宏,是1987年山西阳泉的高考状元;
京东创始人刘强东,是1992年江苏宿迁的高考状元;
小米创始人雷军大一写的代码被选入教材,1989年才20岁的他,靠写加密软件赚了第一个100万,后来担任金山软件CEO,也只有28岁;
顺丰快递创始人王卫,当时只有22岁;
美团创始人王兴,创办校内网的时候26岁;
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创办“九九房”搜索时,26岁;
第一个拍下巴菲特午餐的华人是OPPO的老板段永平,他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小霸王、步步高的创始人,那时候他只有28岁。
被段永平带去共进晚餐的,还有一个20出头的年轻人,他就是后来创办拼多多的黄峥;
……
你看,这些我们都能熟知的大佬们,确实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非常厉害了,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都是大器早成的。
相反,在当下,我们却很难找出所谓大器晚成的人。
以前,我们相信大器晚成还是有可能的,因为在过去,信息太闭塞,确实会怀才不遇,但在今天这个年代里,你有任何哪怕一丁点儿的才艺,都不愁没有施展的平台,除非你的家里没有通网,你住的地方没有通车。
互联网时代,如果让人看不到你的才华,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你没有才华。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我是认可这样的观点的:厉害的人早就很厉害了,30多还不厉害的人,变厉害的可能性确实不太大了。
2、“厉害”的标准是什么?
我深深的理解,当有的人站在30这个年纪附近时,本来就因为一直无法取得突破变得很焦虑了,然后又有个人跟你说“30之前不行,30岁后基本上也不行”这种话时,显然内心会有深深的刺痛感,甚至恼羞成怒,最后也因此演变成了一场捍卫尊严的辩论。
其实大可不必,因为我们也许根本就不是在谈论同一个问题,就像成绩差的人总觉得自己还有机会从60分考到80分,没错,确实是有机会啊,但那些成绩好的同学谈论的标准是90到100分这个档位的。
所以,大家的标准是不一样,每个人对“厉害”的定义不一样。
大家也看到了,前面举例中的人物,都是在中国十几亿人口中的佼佼者,但问题是,难道只有做到这种程度才算是厉害吗?也许我们中的很多人从来就没想过要成为那样的人,从来就不是那样定义“厉害”的,从来就没有那样的野心。
对于有的人,他们勤勤恳恳一生,就像罗永浩说的那样,没有成名没有发财,没有成就伟大的事业,他们觉得虽然是拼了老命,但把自己身边的几个人都照顾好了,这样也挺厉害的。
对于有的人,他们毕生的梦想就是有房有车有一定的存款,有个比较幸福的家庭,偶尔带家人出门旅旅游,他们觉得这样就很厉害了。
还有一些人,早已过上了无数人梦寐以求的生活,但为了心中的那个梦想,愿意放弃当下的优越生活,愿意孤注一掷,他们觉得只有实现心中的梦想,才能算是厉害。
所以你看,人与人的标准是不一样,我们只有一次人生的机会,我们想清楚了自己的标准是什么吗?
3、普通人的出路在哪里?
当我们确立好了自己的标准在哪了,外界再说些什么,都已经没那么重要了,至少你会知道,他们说的那些,跟你的关系其实没那么大的。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也没必要经常把成功挂在嘴上,需要挂在嘴上的应该是每一个阶段里,那一个个的小目标。
多问问自己,这个月比上个月进步了吗?今年比去年进步了吗?如果能做到这样,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你要知道,还有很多人是越往后越走下坡路的呀,你完成的每一个阶段性的小目标,都是在不断的超越。
如果去寻求进步呢?我觉得最理性的方式,就是从以下 3 个方面进行自我反思,然后着手改善。
(1)执行力
谈到“执行力”,总会给人一种笨拙的印象,其实我们都是在不断的执行中才慢慢变得运筹帷幄的,没有执行,就没法踏出第一步。比如,大家是否会有这样的行为动机:
订阅了很多专栏,希望向优秀的人看齐。
收藏了很多干货,仿佛收藏了就是得到了。
买了很多学习的课程,希望能为自己充充电。
……
可是扪心自问一下,我们认真的完成了几件事呢?
回头想想,是不是只要哪怕完成其中的任何一件事,如今的境遇就会大不一样了?
我们都是想的太多,做的太少。如果我们想改变,执行力将是第一个突破口,想好了就马上去做,在做的过程中去调整去反思就是最好的方式。
(2)坚持
在你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内心可能会被打一点鸡血,也许你已经开始在想了,明天该把哪些事情执行起来呢?就像过去的每一次做计划一样。
都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但一半的成功从来都不是成功呀,不过是赤裸裸的半途而废罢了。
我之前写过两篇关于“自律”的文章,主旨是,你看到的那些优秀的人,他们当下做的很多事,都不是因为自律,而是有“足够多的正向反馈”。
在你默默无闻、没有人关注的时候,坚持是最难的,当你熬过了这段日子,也许就不需要太刻意的坚持了,“成就感”会自然而然的让你坚持。
所以,务必熬过开始的那段日子,在心里一定要有那样的预期,不要问,为什么这么难?坚持就是了,曙光在后面的。
“我们总是高估了一年的变化,却低估了3年的变化”,这句话说的就是坚持。
就像我今天在这里输出内容,也是抱着一种坚持的态度在做这件事,希望你们从现在开始,也能找到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不断的坚持去做,让我们并肩作战。
(3)保持一定的学习
不必说什么“活到老学到老”,虽然确实很正确,但听起来总感觉不那么脚踏实地,我们说点接地气的话就是,不学习会让人变得愚昧,会让人变蠢。就像以前老师常常对我们说的那样,脑子不转会生锈的呀!
所以,保持一定的知识更新是有必要的。
在这里,也不得不说,学习确实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所以,我们可以将要求放低一点,不一定要定一个“一个月看几本书”这样的目标,只要不要长期不学习,一年到头没看几页书就行。
床边放几本书,手机玩累了,休息的时候翻一翻也挺好的。
大家发现没,很多时候,我在文章中给出的“要求”都是非常温和的,换句话说就是,要求非常低。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方面是因为,意思传达到了即可,大家都是成年人,看了都懂,对自己有要求的人自然会去做,大家需要的只是一种提醒,一件事情,我们做的开心了自然就会加大剂量。
另一方面,在一开始就定那么高的要求,但如果做不到又有什么意义?我希望的是能抛砖引玉,让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了,希望你能有以下的收获:
(1)从客观上来讲,明白了舆论确实给 30 左右带来的压力。
(2)接受舆论上的客观事实,知道每个人的标准不一样,要把重点放在自身上。
(3)执行、坚持、保持学习,这是我们少有的几个突破口,要格外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