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你,也遇见过,这样“恶人先告状”的事情。
小时候打架,明明是对方先挑事儿,可还先打小报告,告诉老师自己欺负他。在职场,同事协作做事,事情有了差错,同事首先跳出来说责任在自己。
前段时间,朋友也遇见了很相似的问题:
过年回老家,乡道上两车相会,自己主动停车待对方车通过,可即将通过时,对方车擦挂了自己车尾部。双方下车查看,对方车并没有明显损害,而自己车却有小处刮痕。然而,对方第一反应是:破口大骂,并扬言“动手打人”。
各位猜测看看,结果怎样呢?
结果是,双方不了了之,各自回家过年。
这种事情,我们可以用道德来评价,从经济利益上,也可以分析下“恶人”,为什么会让一笔赔偿变成了,“不赔偿”。
一、锚定效益
背后的一种策略,叫做“锚定效益”(Anchoring effect):
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在做决策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给予最初获得的信息过多的重视。
锚定(anchoring)是指人们倾向于把对将来的估计和已采用过的估计联系起来,同时易受他人建议的影响。当人们对某件事的好坏做估测的时候,其实并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好与坏,一切都是相对的,关键看你如何定位基点。基点定位就像一只锚一样,它定了,评价体系也就定了,好坏也就评定出来了。
锚定效益换句话说就是:船把锚抛在海底,所有船的运动都将围绕锚而晃动,而不是跟随海面飘走。锚的位置决定了船的位置。
二、永远优惠的“淘宝价”
在电商网站购物的时候,都会出现这样的价格标签:原价VS优惠价。
上图中的5999元就是锚,让人感觉3988元是多么优惠划算的价格。
正因为“市场价”的存在,才让“淘宝价”显得诱人,常常刺激我们大量冲动消费,总以为是自己购买了“价廉物美”的商品。
这种价格体系,甚至延伸到自己开官网,给出一个市场价。然后在电商网站,开售给出一个“淘宝价”。
留心,会发现餐厅菜单价格通常会有两种价格设置方式,一种价格由高到低,另外一种是价格由低到高。
A.价格由高到低,通常高价格菜是锚,甚至在开头设置几个永远不会点的菜。这个锚,包含了价格和品质两重元素。越往后面,是品质下降的暗示。
B.价格由低到高,通常特价菜是锚,越往后面,是不划算的暗示。
三、有了一星,还有二星、三星的产品
在同一型号产品设置的时候,通常会设置2~3个不同产品,设置一个很少会选择的产品,来促进真正主推产品的销售。
我们一起试想下,小米MIX2.0 手机三种不同产品体系,你的选择会如何?
A.只有一款:6GB+64GB 3099元。
B.有三款:6GB+32GB 2799元、6GB+64GB 3099元、6GB+128GB 3399元。
C.有三款:6GB+64GB 3099元、6GB+128GB 3399元、6GB+398GB 4299元。
三种产品体系,你的选择会一致的吗?
A方案:难以选择。很难评估,这款产品自己是否买的足够划算。也许,你会说,还有其他品牌产品做联合评估。是可以这样。但当产品的独特性非常强的时候,缺少其他产品的完全匹配对比,就会出现“难以选择”。
B方案和C方案,大多数第一反应是选择中间项。因为给予了消费者,一个最高和最低锚,让消费者选择一个“性价比”最高项。
四、买衣服的时候,你会先开口报价吗?
小时候,买衣服都在“服装市场”完成,里面的服装都是靠砍价来完成交易。
父亲和母亲去砍价的时候,通常会有两种砍价方式。
父亲:老板,这件衣服多少钱?
老板:500元。
父亲:280元卖不卖?
老板:350元,便宜你了。
...
母亲,同样的衣服,她会这样问:老板,这件衣服90元卖不卖?
老板:90元!你要给你便宜些,300元。
...
如果是对方抢先报价,那又该如何办?
还是同样的场景:
母亲:老板,这件衣服多少钱?
老板:500元。
母亲:80元,卖不卖?
...
砍价也是一种谈判,在信息足够的时候,应先抢先进行报价,给予对方一个“锚”,让对方根据自己设定的“锚”进行谈判。
最近,和朋友聊到拍卖房的拍卖策略。
在拍卖的时候,通常拍卖场会给出一个指导价,并且解释为什么值这个价钱。
而他们的策略是,自己会在拍卖前,自己单独花钱,通过渠道重新做一次评估,得到一个自己的指导价。
在拍卖的时候,根据自己的指导价进行喊价,而不是拍卖场的指导价进行喊价,避免“赢家的诅咒”。
在对方设置了一个锚的时候,自己抛弃他的锚,自己重新设置一个锚,然后围绕自己的锚展开谈判。古语是:不要让别人牵着自己的鼻子走。
五、不花钱的锚
生活中还有很多锚的使用,甚至是利用外部环境的锚。
在逛商城的时候,在CK店逛了出来就在发现一家非知名服装店,从旁走过,店内醒目的标价把我吸引进去。当时,第一反应是CK店同等次的服装店,价格却这么便宜。走进之后,发现仅仅是一个介于HM和绿岛价格之间的国内快消品。
结语:
回到开头,你该知道恶心先告状,也是运用了这种策略,本来是他的错,他却给予设置了是你的错的锚。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围绕“自己没有错”而展开辩解,再到是你的错。而不是,不理他,直接进入到“你的错”,商讨该如何解决。
每次做选择的时候,想想自己做决策的“锚”在哪里?它确实合理吗?
下期预告:《相亲,该带比你优秀的闺蜜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