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海说81:致良知 达良能
尽心篇: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
凡事,其身正,率先垂范,就能做好领导。
凡事,心不端,胡思乱想,就没有好结果。
诚意正心,实事求是,内圣才能外王。
孟子说,尽心,事必尽心。
尽心了可能成,不尽心一定不会成。
《弟子规》上说:字不敬,心先病。字写不端正,就是心里有病了,心不在焉,连个字你都写不端正,还用说别的事情吗?
所以,集中精力,把心态摆正,才能做好事情。
原文: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孟子说:"人如果达到了不学习就能把事情做好的境界,那是良能,也就是无师自通,天赋;如果还能不加思考就知道事情的道理的,那是良知,也就是本能的天性。举例说明,比如小孩子,看上去还不懂事呢他就知道爱他的爸爸妈妈,这就是人的本能;人长大以后,不用教就知道敬重爱护自己家兄弟姐妹,这也是人的天性。爱父母就是仁,爱兄弟姐妹就是义,这无需理由,仁义是上天赋予人们的本能本性,是天下通行的自然规律,是作为人的感情特征。"
王阳明说:致良知。致良知就是找寻回归恢复人的本来天性,达到良知良能。王阳明也举过一个例子,说无论再坏的一个人看到一个小孩栽进井里,他本能都有一个条件反射去拉一把的反应,这个反应不经思考,就是人的本性天性,就是良知良能。所以,他穷其一生,研究出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伟大学说。
孟子又说做到这些需要解放人的思想禁锢。
原文:
孟子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孟子说:"要想让人恢复到人性本来的天然状态,就不能让他有丝毫顾虑,要顺心顺意的培养。不要强迫让他干他不想干的事,不要强加给他他不想要的东西,让他完全用自己的思想去做,这就行了。"
孔子也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西方人士还把这句话说成是《圣经》里的,我看过《圣经》《新约》《旧约》的翻译本,其中好几处都提到这样一句:耶稣告示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后来我学习《论语》才看到,原来出处在我们祖宗这里。这说明,这个观点,这个思想太伟大了,中西两位最伟大的圣人的教徒们都把它奉为自己教主的旨意,可见其深刻正确。
中国的道家讲“上善若水”,也是这个理,至上的善像水一样无常形,便可以滋润万物,什么时间人修炼到像水一样棉柔无孔不入,那就是完全天人合一了。
最后孟子又补充一段,说修炼岂是那么容易的嘛,正因为不容易所以才很少有人做到。
原文:
孟子曰:"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意思是孟子说:"有德行、有智慧、有谋略、有见识的人,往往都是因为他生活在患难之中,要么都是经历了艰苦磨难,挫折打击,在痛苦中幡然醒悟的。你想啊,只有那些孤独的人和不被幸福包围的人,他们才持有高度的警觉性,那种惊恐不安的心理,让他们学会了深谋远虑,所以往往这种人都比较通达事理,看问题比较冷静独到。"
幸福温暖使人放松警惕,痛苦艰辛让人意志坚定,富足容易让人产生傲慢骄傲,傲慢骄傲使人失去理智,相反严峻的形势下人反而会更冷静思考,深度思考就能明悟真理,通达事由。
像六祖慧能那样看到一句话就瞬间顿悟的人千年难遇,所以若要修的真人真心真本事,还得为所不为,欲所不欲,在深度思考,反复修行中,致良知,达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