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学习和工作生活中,父母、老师、领导对我们的要求基本上都可以用“青出于蓝”,或者说都喜欢要求我们提升一步,随着听到类似的词语越来越多,我对这个成语的出处也就越感兴趣,后面也就简读了《荀子》这本书,简单介绍一些吧:
荀子早年游学于齐国,因学问博大,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类似于现在清华北大校长的存在).当时稷下学宫的主要思想家田骈已于齐襄王时故去,齐国需补充列大夫的缺额,荀子因此三次出任祭酒一职.后齐国有人诋毁荀子,于是便前往楚国,被春申君任命做了兰陵县令.春申君去世后,荀子被免职,在兰陵一直居住, 直至去世.除了《荀子》这本书以外,最出名的就是他的两个学生了,一个是李斯,就是秦始皇的丞相,中国文字的统一制订者,另一个则是韩非子了,都是天才级别的人物,而青出于蓝则出自《荀子》中的劝学篇,也就是我们大家都背诵过的那一段话“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其实如果仅仅是看着一句话,基本上可以满足所有你所处环境中的上位者的要求,但是回归如何青出于蓝的问题上时,很多所谓的上位者是哑口无言的,或者说智慧和你说“你自己先想想,后面我们再聊聊”类似的话之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荀子在写这句话的时候,重点是在如何更开展学习,就是持续的的去精进自己学习的内容,其中做了大量的比喻,例如我们熟读并背诵的那段经典段落: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其中心思想也很明确,就是我们现在大部分知识大V所提倡的“终身学习”,现在的我们都很浮躁,原因不是因为我们自己,而是我们身边的人、事、物,如果仅仅是我们自己,我们不会为了物质生活而妥协放弃做自己想要去做的事情,,不会为了那区区五斗米而彻底远离了那个鲜衣驽马的少年,我们看到了太多的成功,但惟独我们自己仿佛在原地踏步,什么都没有做一样,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啊!我明明做了很多事情,但是每一件事情仿佛都被诅咒了似的,没有一件事成功的!但是,朋友们,问题会不会就出现在了这里?如果我们只做一件事情呢?或者说一件我们最擅长的事情,并且把它做到极致?
或许我们这些所谓的成年人,在某方面已经失去了这种勇气了,现在大家说的都是有钱就要冲,有机会就要上,导致的结果就是大家陷入了一个互相不信任的状态,你说你会?怎么证明你会?你说你好?怎么证明你好?等等之类的问题,最终证明自己的方式就转变为了我们要仔细的“包装自己”,但是走捷径是要付出代价的啊!一步一步走的路,我们知道类似的路上会遇到怎样的危险,通过捷径的方式,则会失去这个机会,在之后过程中,也会发生因小失大的情况.
其实我们大家都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做法,也许是时代的原因,我们前进的同时,身后一直有一个不可名状的克苏鲁式的怪物在追赶着我们,这个怪物已经恐怖到我们所有人不敢去直视他,并说出来,但是只要停留那么一瞬,回头望去,他又是那么的渺小且软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