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养强的孩子
背后都站着3种父母
01
让孩子读万卷书的父母
给孩子的是舒朗开阔的视野
我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想培养一个孩子的人文素养,可能找不到比大量阅读更省力更高效的方法。
我曾看过一位妈妈写的教育分享,她把4个孩子都培养成了东京大学的高材生。
她直言自己特别想分享的经验,就是让孩子多读书、读好书。家里买书的钱,从来不设上限。家里的客厅就是书房。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读绘本,等孩子稍微长大一些,就在家里摆满书架。
即使是出门散步,她也会带上一本植物图鉴,当孩子询问一些花草的名字时,她总会不慌不忙地掏出书,和孩子一起查阅。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感受到收获知识的快乐,自觉感受到阅读的重要性。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看世界的窗口,孩子们通过书籍,可以跟古代先哲对话,可以跟现代名人探讨,可以给心中的疑惑找到答案,可以从前辈贤者的故事中得到经验。
父母培养出孩子读书的习惯,教育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02
让孩子行万里路的父母
给孩子见天地见众生的眼界
毕淑敏曾说:你必得一个人和日月星辰对话,和江河湖海晤谈,和每一棵树握手,和每一株草耳鬓厮磨,你才会顿悟宇宙之大、生命之微、时间之贵、死亡之近。
所谓见多识广。旅行,其实是一堂无法代替的成长课,也是一个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的过程。
亲眼见过黄河奔涌的孩子,再去读“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会多了一份壮阔。
亲耳听过现场弹奏《琵琶语》的孩子,再去念“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就会多一份认同。
同样的,经历过更多人更多事的孩子,自然也会有自己的思考,他们在表达的时候,不必再局限于别人的经验,他们可以说出更多属于自己的真情实感。
03
帮孩子借力的父母
给孩子“找方法”的智慧
培养孩子的人文素养,还有一个特别实用的方法,就是帮孩子学会借力,找一些好的辅助。
韩愈曾在《师说》中谈到: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通“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一个孩子,读万卷书时,一定会遇到看不懂的地方;想行万里路可能受制于很多外部因素。
这时候如果能够选择借力,跟随名师来提升自己,就更容易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自己和先生都是理科出身,虽然对文史也特别感兴趣,给孩子讲讲故事、讨论讨论热点事件还行,但要说到串联古今、讲各种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大框架,就完全不够专业了。
所以我除了经常给孩子找各种文史方面的好书,也会经常报名一些适合孩子的人文素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