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对人生的认识和了解就属于信仰的范畴。
通常,我们对信仰的定义过于狭隘。我们认为,拥有某种信仰,就意味着要相信神灵,加入某个信徒组织,举行某种宗教仪式。
一个人的信仰与世界观,只有一小部分属于意识层面。
人的信仰都来自其文化环境。
形成信仰的基本因素来自我们成长的家庭环境。父母是我们信仰的培植者,他们的影响不仅在于话语,更在于他们处事的方式。
如果说世界是大宇宙,那么家庭就是小宇宙,家庭中的见闻和感受,决定了我们对世界本质的看法。父母的言行举止,为我们创造了独有的外在世界,在此基础上,我们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
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就像是神和上帝,父母处理事情的方式,就是宇宙间的至高法则。
从小得不到关心的孩子,长大后就会缺乏安全感,对世界充满戒心和敌意。
我们的信仰和世界观,常常取决于童年经历的影响,这就构成信仰与现实的对立,也就是小宇宙和大宇宙的对立。
要建立与现实相适应的信仰与世界观,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增进对世界的认识。我们必须突破自我界限,涉足更广阔的领域,修正我们的地图。
许多成年人的信仰,其实正是移情的产物。
人们的感受和观点起源于过去的经验,却很少意识到经验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他们对自己的世界观并没有完整而深入的认识。
我们一味坚持自己的“小宇宙观”,为此不惜与别人对抗,不惜把每一场争执扩大化,甚至将其演变成一场战争。
心智的成熟,其实就是从小宇宙进入到大宇宙的历程,。
只有学习和进步,才能摆脱昔日经验的限制。我们必须消化和吸收新的信息,扩充眼界,敢于涉足最新的领域。
爱的本质是拓展自我,而爱的风险之一,就是必须进入未知的领域。
我们必须放弃落后的、陈旧的自己,把陈腐过时的认知踩到脚下,抛弃狭隘的人生观。
只有怀疑和挑战,才能使我们走上神圣的自由之路。
我们应该逐步以科学的信仰来代替父母的信仰,向小宇宙法则提出挑战。
最有活力、最适合我们的信仰,理应从我们对现实的经验和认识中产生。经由质疑、挑战、检验的信仰,才是属于我们的信仰。
我们有了自己的信仰,才能有成熟的心灵。
什么是科学的信仰呢?科学是复杂的世界观,它具备若干重要信条。所以,科学本身也是一种信仰,其重要信条包括:宇宙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我们可以对它进行观察,人类对宇宙的观察具有重要价值;宇宙的运行遵循若干规律,而且是可以预测的;人类易受偏见和迷信的误导,在解释宇宙时易犯错误;人类要形成世界观,理应具有足够的怀疑精神,理应接受科学方法的指导,由此总结出观察宇宙的经验。还有,除非经过亲身体验,否则我们就不可以自以为无所不知。另外,科学方法的提炼,虽然来自实践经验,但我们仍不可相信单纯的经验,唯有多次重复实验而获得的经验,才是值得信任的知识。还需要补充一句:只有在相同情况下,其他人通过类似的经验,也能够得到一致的结论,才能证明经验可靠。
科学是一种以怀疑为基础的信仰。我们必须信仰科学,迈开人生观和世界观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