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编:绿麦
新海诚的动画电影《天气之子》酝酿三年。宣传语“有一种陪伴,是从《你的名字》到《天气之子》”,勾起了不少人的情怀。
整个电影看下来,只能感叹新海诚不愧有“壁纸狂魔”之称,《天气之子》中场景的刻画和塑造依旧精致,每一帧画面都很养眼,唯美得令人惊叹。《言叶之庭》的雨、《秒速五厘米》的坡道、《你的名字》里的神社,大量真实的城市景观,在《天气之子》里都通过电脑3D的CG动特效进一步再现。水滴打在地面上弹起后的晶莹剔透,以及天空的波澜壮阔无不让观众感受到了观影的快感。RADWIMPS的音乐很动听,对带活剧情的发展功不可没,能让人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于二次元的幻想世界。
与3年前《你的名字》一脉相承,《天气之子》依然是带有神话色彩的日式纯爱电影。
电影《天气之子》设定在东京一个气象变化混乱的时代,偶然在东京相遇却又被命运操控的少男少女,决定选择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男主帆高为了逃离父母,摆脱原来令人窒息的生活而离家出走,独身一人来到东京;女主阳菜作为连接上天与人间神意的天气巫女,能凭意念控制天气,将雨天变晴天。从这样的人物设定来看,这又是一个关于治愈与被治愈的唯美爱情故事。但导演似乎又不仅仅满足于这样的人物设定,想要在童话中植入现实这一元素,那这个唯美的童话爱情故事还能讲好吗?
剧中的帆高会为了阳菜放弃整个世界,里面的成人圭介和夏美会为了全人类而放弃阳菜却又无奈自责,这是因为成人在很多事情上懂得如何权衡利弊。我觉得这或许是新海诚对于少年的一个思考,少年的时候,拥有勇气,却缺乏理性;成年的时候,拥有了理性,却缺乏了勇气,每个人都会在得到的同时又失去。其实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动画里那种假想而又奇幻的完美温情,现实中的叛逆会引发尖锐的矛盾,甚至流血的代价。抛开剧情逻辑性,这样处理结局还是比较符合16岁少年帆高冲动的心性。
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天气之子》的结局,它没有落俗套,给电影一个非常完美的happy ending——女主通过控制天气的变化、和男主一起手牵手最后一起去拯救世界,多么遂人心意。但结局却是,东京连下了三年大雨,半个城市被淹,有种濒临末世的感觉。这让不禁让人想起了当年那部被骂“玛丽苏”的《大鱼海棠》,女主椿爱上了为了救她而死去的人类——鲲,为了救他,女主让整个村子面临危机。《天气之子》里的剧情和它虽然不一样,但同样也存在着让人诟病的一个点,那就是当男女主角之间的小爱情与世界存亡这种大问题扯在一起时,不考虑现实因素的话,就会产生两极分化的评价。
我只能说,如果非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评价这样的行为是没有意义的,就像“有轨电车悖论”,没有人能去比较一个人的生命和五个人的生命哪个更重要,关键在于每个人的选择不同。
槽点1:剧情不够严谨
我可以理解一个16岁少年的幼稚与冲动,但男主逃离警局的情节以及在神社祈祷神听到他的神意,把女主救了下来的情节未免真的令人迷惑,能一个人毫无阻拦地冲出警局太过随意,而且也不是谁都是能被上天选中作为传达神的旨意的人,故事情节有点荒诞甚至禁不起推敲,也许故事一向不是新海诚的优势。当新海诚讲一个唯美童话的时候,我们不会深究它的合理性,所以并不会把逻辑和动机设定过分套入,就像《你的名字》。以双时空为叙事线索,以彗星撞地球为一个时间轴,上演了灵魂交换和穿越时空的好戏,并借助日本民俗文化中的神秘,使得这一切成为可能。
而《天气之子》不同,当导演想把“天气”作为主题,展现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与思考时,而又不仅仅把它当成唯美童话时,情节又禁不起推敲,就连最后东京遭受的暴雨也只是用一个镜头和用心情糟糕来带过,给人一种荒诞现实的感觉。
槽点2:男女主感情脉络仓促
既然是打着"唯美纯爱"的口号,那男女主最后的感情戏应该是剧中的高潮部分。看过新海诚之前的电影能感受到,他擅长于用日常触手可及的感情以一种细腻的方式表现出来。但是在这部剧中,男女主之间互相牵挂的感情戏处理得不够细腻,情感升华方面没有感同身受的冲动,还不如单听音乐来得煽情。
也许是少了点爱情的共鸣,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情,结局后半段这里仿佛只有男主撕心裂肺、决心想要救出女主的镜头,女主此时仿佛不存在,男主奋不顾身的感情固然令人感动,但如果添加一些女主对男主的牵挂,两相呼应或许会更好。
印象最深的就是《秒速五厘米》里,男女主即使因为时间的距离错过了彼此,但他们仍然做着同样的梦,回忆着13岁的自己,深信能再次一起在雪地里行走、看樱花。最后两人在轨道上擦肩而过,我们也能痛彻心扉地感受到他们之间的遗憾与错过。就像是一首散文诗一般,即唯美又悲情,最后用留白来填充观众们对于晦暗情感的共鸣。如果导演是想钩织更复杂的情节结构却忽略了情感的酝酿的话,那便会丧失了他电影本身的独特风格。
《天气之子》也许并不太完美,也不一定能符合所有人的审美。因为遗憾总会存在。而对于现实中绝大多数的人来说,如果改变不了世界,就改变自己的“小世界”好了。
>>>更多精彩,尽在迷影<<<